弘扬地名文化 相城两地入选苏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弘扬地名文化 相城两地入选苏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地名是基本的地理信息

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地名文化

保护和利用地名文化遗产

近日,苏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公示

相城黄埭望亭成功入选!

弘扬地名文化 相城两地入选苏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承载着一方历史记忆

寄托着一方百姓乡愁

关于黄埭、望亭的“前世今生”

黄埭古名春申埭,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名相黄歇曾在此兴修水利,以土堰水筑成埭。镇名中的“黄”字就源自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埭”字释义为坝,表明此地的形成和古代拦河筑埭的水利工程紧密相关。

黄埭,是楚相春申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精神传承地。春申君黄歇在吴地的十年时间中,精于治水,重视发展农业,开河修渠,兴利除患,对江南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而黄埭也是受益地之一。

在可查阅到的地方志文献中,最早“黄埭”二字见于明代正德年间《苏州府志》,其中记载的“黄埭,去县北四十里”“兴国教寺在长洲县十一都黄埭”“漕湖之东为永昌泾为黄埭塘”均提到“黄埭”。《苏州市志》记载:裴家圩因“黄埭”的春申君黄歇而改名春申湖。

2500多年的历史纵深,赋予了黄埭深沉而厚重的性灵。黄埭是当年吴县西北部的繁华商埠和物资集散地,三里长街,百店琳琅,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在老一辈黄埭人的记忆里,“金荡口、银黄埭”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难以忘却的传奇。

越过春秋战国的纵横

跨过秦汉两晋的雄健

历经宋元明清的繁华

如今的黄埭

再次踏上奋进之路

近年来,黄埭镇以水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核,倾力打造“五个一工程”,让承载黄埭百姓乡愁的诗画江南不断“生长”。

春申湖畔处处风光旖旎,描绘着一幅“梦里水乡”的泼墨画;评弹公园三弦声声,传来的吴侬软语,婉转唱响《黄埭十八景》的弹词;冯梦龙村兼具古韵今风,秀丽的乡村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传承着冯梦龙廉洁自守的高尚品格;黄埭老街是多少人的乡愁旧梦,古银杏随着秋去春来黄了又绿,兴国寺的香火遥远而寂静……漫步在千年黄埭,一砖一瓦,一桥一亭,一院一舍,落尽繁华见真淳,一番天地万古新。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春申湖畔,续写传奇。

如今,黄埭正以“相城城市副中心”为总定位,以“发展工业经济”为总路线,全力绘就产业振兴和文化复兴的“双面繁华图”。

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鹤溪。

之所以叫御亭,要追溯到汉末,吴先主孙坚在乌角溪(今沙墩港)和鹤溪(今大运河望亭段)交汇处筑起御亭,以后形成集镇,故名。之所以叫鹤溪,是因在清雍正年间,镇之形状似一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即古问渡桥(今南望亭桥)为鹤背,江南运河为两翼,桥两边街道为头颈和尾巴,故而得名。

如今“望亭”一名的由来,则要从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御亭驿说起。大业十年(614年)置堰闸,并派兵驻守。唐贞观元年(627年),常州刺史李袭誉以梁庾肩吾有“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之句,改御亭为“望亭”。

南邻太湖,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与无锡相邻的有望虞河……望亭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如网,方方圆圆的池塘如星。由于水上交通发达,望亭古时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草席和刺锈、蚕茧等物资的集散之地。

时光轮转,千帆过尽。南来北往的人,在望亭驻足,繁衍生息。沿着运河两岸,街市、村落逐渐形成,于是有了“运河吴门第一镇”的光辉岁月。

当奔波的马蹄跑出历史的回响,当轰鸣的汽艇搅动运河的沉甸,望亭,在千年的奋进中演绎了千年的繁华。

运河公园静静伫立,御亭、皇亭碑诉说着曾经的江南盛景;北太湖畔水田广袤,千亩稻田连成一片,美不胜收;望亭老街烟火气袅袅,记录着古镇人的柴米油盐与生活百态;红洋房外岁月斑驳,留下了苏联援建的慷慨勃发;望亭发电厂机器轰鸣,彰显着新中国第一批国有企业的担当与重任……

如今,望亭发展的脚步

正坚实有力迈向远方

2002年起,望亭镇启动建设新镇区、改造老镇区。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城际铁路来回飞驰,京杭运河穿流而过,硕放机场七里相望,水陆空俱全的立体交通体系,为望亭发展树立起一个非凡的起点。

从诗画田园到旅游胜地,从古驿站到物流重镇,工业的日益繁荣,农业的兴旺发达,正续写着望亭新的辉煌。

这座在漫长岁月中走过2500多个年头,肩挑太湖与运河的古驿望亭,正在冉冉升起。

原标题:相城这两个地方,被点名了!

来源:今日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