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南京召开了“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活动——绿色生态专场,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园林局、市农业农村局及溧水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亮出了南京绿色生态发展成绩单,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江河湖全面提升 绿水环抱金陵城
2021年,南京市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其中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平,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字整治路径,南京实施了150条黑臭河道整治,精准有效打赢黑臭水体攻坚战;
聚焦雨污分流、截流系统升级改造、生态环保清淤、水生态系统构建、活水畅流、岸坡生态化改造等环节,完成230条河湖水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重点入江支流治理,高效推进劣V类水体歼灭战;
因地制宜在莫愁湖、南湖、月牙湖、北十里长沟等打造“草型清水态”生态自净系统。整治后的河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面貌焕然一新。
统筹“城、镇、村”三大区域,聚焦“厂、网、片”三大方面。完成20余座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与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实现倍增,由2011年的166万吨/日提升至2021年的330万吨/日。
修订南京市排水条例,出台南京市蓝线管理办法、河道管理工作意见,编制污水厂和管网建设、城市排水、主城区河道蓝线等专项规划,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整治提升、雨污分流改造、清涵清管、幸福河湖建设等多项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3000余名的四级河湖长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河长履职办法,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实施最严格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对主要水体实行月度监测、年度补偿,且补偿标准逐年倍增,倒逼推动各区治水攻坚。
绿树青山 让南京更加清新
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提升至2021年的82.2%,大幅提升26.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62.3%。
2021年,南京市功能区昼间噪声达标率为97.3%,夜间噪声达标率为93.8%,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其中,2020年南京夜间声环境达标率位列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第一,获评全国夜间最安静城市。
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1.6%。林木覆盖率由2012年的28.3%提高到2021年的31.9%。江宁、高淳、浦口和溧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截至2021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南京森林覆盖面积296.9万亩,林木覆盖率31.9%,自然湿地保护率70.2%,林木覆盖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2013年至2021年建成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绿道,总里程达1582公里。二是初步建成沿江“绿色生态带”。近年来累计实施长江两岸绿化造林约1万亩,沿江造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2012年以来,南京市新建并获批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湿地公园。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湿地修复约2万亩,其中修复沿江湿地约1万亩。
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建立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2021年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在国内首创并应用。
探索示范园林绿化实用技术。截至目前,已有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示范技术等近60个科研项目通过验收结题。
农业升级 蓄力乡村振兴
以长江、滁河、秦淮河、石臼湖与固城湖等沿河(湖)地区为重点,南京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4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42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资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利用。
依法实施长江禁渔。南京全市持证渔船渔民全部退出生产性捕捞,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渔民全部转产安置,退捕渔民社保参保率、转产就业率均达100%。
加强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持续开展增殖放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2017-2018年,在石臼湖、固城湖、秦淮河、滁河等水域清除全部网围养殖面积3.84万亩、网箱1.73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围网养殖清理任务。
高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创建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6.2%,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溧水,生态为先
溧水区连续20多年持续推进“生态溧水”建设,累计新增造林25.7万亩,全区林地面积达52.7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 36.1%。
2013年溧水率先在南京启动了水务一体化改革,推动“九龙治水”向“一龙治水”转变。供水方面,建立了长江水与境内2座中型水库水源互联互通互补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所有群众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同时,累计建成污水管网539公里、区级污水处理厂1座、镇街污水处理厂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703座,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4%。先后完成16项重点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构建了石臼湖—城区河道—秦淮河的循环补水清水通道。目前,全区6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优Ⅲ比例实现“双百”目标。
近年来,共清理整治生态红线区域内环境问题400余个,2015年以来共落实生态红线补偿资金2.9亿元。
全面重塑健康环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乡村旅游等,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晶桥不仅收获了美丽环境,也收获了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