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追求。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时,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留下了“扬州是个好地方”的赞许。

一年多来,扬州践行总书记嘱托,将“好地方”细化为“六个好地方”,其中之一便是“持续厚植城乡生态底色,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

围绕书写好“好地方”的现代化篇章,扬州进一步提出“三个名城”“三个示范”的发展路径。其中,与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相呼应的,正是扬州聚焦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争做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城市。

今年2月,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强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美丽扬州最靓丽的标识,成为“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运河三湾生态公园。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擦亮“好地方”生态底色

2021年5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换新颜》为题,聚焦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改造工程。古运河三湾段作为扬州南部工业区,曾因聚集大量农药、水泥、皮革等企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之相连的七里河,水质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扬州之“痛”。

清瘴去疾,迫在眉睫。扬州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搬移产业、清理违建。曾经的运河三湾摇身一变成为国家4A级湿地公园,七里河水清岸绿,与新建的七里河公园相映成画,昔日臭水沟变成了今天的幸福河。

这是扬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缩影。

扬州伴水而生,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也是交汇点。为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扬州于2016年率先提出建设江淮生态走廊,并相继写入省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工程,江淮生态走廊将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对淮河入江水道上的“七河八岛”实施“四控一禁”。目前,“八大工程”68个项目基本完成,江淮生态大走廊“五大板块、七大亮点”基本成形,扬州的绿色基底进一步筑牢筑实。

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在扬州交汇叠加,扬州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肩负重任。

面对重大时代命题,扬州扛起“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争当示范”的使命担当。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落实沿江产业“退后一公里”和长江“十年禁渔”的部署要求,如今,长江生态岸线占比已由47.5%提升至56.9%,长江扬州段水质由Ⅲ类全面改善为Ⅱ类。

江豚用微笑为扬州生态点赞,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生态投票。作为生态环境的指向标,一度濒临灭绝的长江江豚如今频繁亮相扬州三江营,红脚苦恶鸟、白胸翡翠等珍稀鸟类翱翔古城上空,成为扬州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最好“见证者”。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区以“全域皆源头”为引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成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特色示范段、长江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和护岸工程,同时以“数字加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为一江清水向北送守好了“安全门”。

要让“绿杨城郭”绿意盎然,除了守护一江碧水,还要让天更蓝、地更绿。

随着“263”专项整治行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等一系列铁腕政策和硬核举措的实施,扬州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4.9%提高到78.4%,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由55.6%提高到93.6%,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一项项生态环保举措和环境治理成果,让扬州追求“金色GDP”的同时更加守护好了“绿色GDP”。随着“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的进一步擦亮,扬州的绿色基底愈加坚实,具有扬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愈行愈宽。

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生态名城扬州。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让古运河重生,展现“扬州作为”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也是大运河申遗和保护的牵头城市。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扬州,在共同保护好大运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上不仅责无旁贷,更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毕竟生态修复是续写运河文化的根本前提和底层逻辑。自中央环保督察指出运河沿线环境问题后,扬州疾行不怠,加快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为解决运河岸上的根子问题,扬州关闭搬迁落后化工企业近500家,完成大运河沿线153家砂石码头(泊位)、小船厂和混凝土搅拌站规范整治,全市产业布局进一步调优调轻。

为保护流域水环境,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沿岸3公里内实施“三退三还”,三湖退渔(养)还湖12万亩,建成总面积近130平方公里的10个大规模生态中心。不仅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水环境质量也稳步提升。

为确保黄金水道碧波荡漾、船舶安全通行,扬州率先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为减少船舶污染物,推行船舶防污染改造和船型标准化;为了让运河的绿色发展更加有法可依,扬州出台南水北调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办法,通过地方立法将责任体系和监管方式予以细化、明确。

水环境持续治理,运河水清岸绿。“近年来,大运河扬州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敏说。

以“水清河畅岸绿”为总要求,扬州把运河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百姓家门口,在运河沿线建成近400个免费开放的公园,让市民出门300米见绿地、步行10分钟见公园,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河”。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总书记重要指示领航下,扬州还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起来,通过整治改造,实现“古运河重生”,也为百姓小康生活打好生态底色。

扬州是个好地方③丨擦亮生态底色,这是生态宜居“扬州策”!

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扬州“七河八岛”地带。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群策群力,夯实“文明之基”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铸就其发展高度。在推动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同时,扬州也大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让“好地方”扬州不仅“面子”更靓,“里子”也更实。

“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统筹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近日召开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坚决捍卫城市荣誉,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6月16日,市委书记张宝娟发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的“动员令”。7月底,市委书记张宝娟、市长王进健、市委副书记韩骅相继以“四不两直”形式来到基层开展文明城市建设督导工作,进一步压实“文明之责”。

“一把手”领导干部带头挂帅出征,足以见得文明城市建设在扬州发展大局中的意义举足轻重。

近年来,扬州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将文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接连出台“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市容环境整治工程、老旧小区专项整治工程等七大工程,建立健全月度测评、双月点评、联合执法等一系列机制,集中力量攻克了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好地方”的文明高度不断被刷新。

与此同时,扬州为文明立法,让文明入心。自2015年扬州获准行使立法权后,《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该市人大制定的第6部地方性法规。

笃行不怠结硕果。自2011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扬州已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高邮市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宝应县、仪征市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文明扬州”,已成为千年古城一枚鲜亮闪耀的勋章。

“扬州是个好地方”,既是总书记对扬州的赞许,更是对扬州发展寄予厚望。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文明为基,今日之扬州,路径更清晰、信心更坚定,通过持续擦亮“好地方”生态文明底色,勾勒出美丽宜居的扬州“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