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沭阳:破解共性难题 奋力打造“苏北教育强县”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宿迁沭阳:破解共性难题 奋力打造“苏北教育强县”

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等,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

近年来,沭阳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扣“全省争先进、苏北创一流、全市当第一”的目标定位,探索开展南北合作办学、结对帮扶办学、精准扶贫办学、特色内涵办学,深入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内涵提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奋力打造“苏北教育强县”。

南北合作办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沭阳是苏北人口大县,常住人口超过167万,现有中小学在校生、在园幼儿38.9万人,基础教育体量全省靠前。近三年,该县教育投入累计69.94亿元,建成省四星级高中4所、三星级高中5所,省级基础教育内涵项目学校13个、市级68个。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关系到地区长久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沭阳县委书记彭伟说。

然而,十多年前,沭阳教育事业一度停滞不前。以高中为例,当时该县较有影响力的高中仅沭阳高级中学一家,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竞争者,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穷则思变。2010年,沭阳开始探索跨区域教育合作,引入省内教育高地如东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南北合作办学之路。

两地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思路,由沭阳投资2.5亿元、按照省四星级高中标准建设沭阳如东中学校园,由如东县原教育局局长周桂官担任该校校长,并带领首批16人支教团队负责学校管理和教学。

合作办学后的首届高考,该校本科达线率就位居宿迁全市之首。此后,沭阳、如东两地又合作建成沭阳如东实验学校、沭阳如东实验小学,逐渐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合作格局。

“更重要的是,沭阳如东中学的建设形成了明显的‘鲶鱼效应’,激发了本地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沭阳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宋延飞说。

目前,沭阳形成了沭阳如东中学、沭阳高级中学、建陵高级中学、华冲高级中学四校良性竞争发展的格局。十年来,沭阳高考成绩持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位居宿迁第一。

结对帮扶办学,补强农村教育短板

仅仅打造几所“名校”,难以满足大多数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沭阳这样的农业大县,群众对“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呼声更为迫切。

“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苏北教育强县’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提质发展,全方位建成苏北教育高地。”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瑞说。

为补强农村教育短板,沭阳按照“全面改薄”要求,专门编制《沭阳县2018—2030年幼儿园布局规划》《2018—2030年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制定详细的学校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全面改薄”和“改善提升”项目规划。

大力实施教育基础建设工程,提升办学硬件水平。近年来,沭阳累计投入18.66亿元,为175所学校建设校舍84.56万平方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46.8万平方米。2021年,该县投资3584万元,建成投用湖东杨湾等10个农村保留教学点,增加农村优质学位3000多个。

积极鼓励城区“名校”与乡镇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办学,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初中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突出环节。沭阳印发《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确定沭阳如东实验学校、怀文中学等9所初中为支援学校,分别结对帮扶桑墟九年制学校、湖东初级中学等11所乡镇初中。

2018年8月,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率先在桑墟九年制学校开办了“如东班”,由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安排优质师资作为支教骨干,双方统一管理模式、教材试卷,定期开展校际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此后,沭阳陆续开办了“华冲高中如东班”“青伊湖初中怀文班”,开设了怀文中学章集分校、南湖小学沂涛分校,让更多乡镇学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精准扶贫办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今年高考,沭阳如东中学毕业生刘振傲继大姐考上“双一流”高校、二姐考上清华大学之后,也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普通农家三姐弟的励志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介绍,沭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自2016年起,该县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扎实对困难群体进行兜底,建立健全教育扶贫投入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教育扶贫成效。

财政再紧不能紧教育、形势再难不能难教育。沭阳坚决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拓教育扶贫资金筹措途径,足额配套县级资金,对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校就读子女,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补助政策,每生每年分别资助1000元至7000元,补助标准高于省、市。

数据显示,沭阳近六年累计发放助学资金6.14亿元,对全县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比例达到100%,其中帮助10394名花乡学子圆了“大学梦”。

同时,沭阳不断完善教育扶贫投入长效保障和监督制度,实现精准扶贫、有效资助,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一方面,该县进一步加强财政、教育、民政、扶贫办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抓实工作责任,让贫困子女精准入“策”,核实资金拨付标准,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不少发、不遗漏任何一个困难学生。另一方面,该县借助阳光扶贫系统、直达资金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资金监管力度,让教育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切实防止挤占、挪用资金现象发生。

特色内涵办学,破除单一教育模式

随着单一教育模式弊端显现,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要求教育进一步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本源,持续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沭阳县南关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校长桑学龙介绍,该校以儿童为中心,倡导“把校园还给儿童”的办校理念,开展一系列童趣课程创新实践,打造“童文化”教育品牌。

该校将校园生态景观与校园文化创新融合,打造“小脚丫探世界”生态文化长廊,设有“昆虫王国”“地震体验小屋”“VR生态小屋”等多种场景,并结合当地花木特色建设了五个主题植物园和一条百草巷,邀请园林大师带着孩子们认植物、修花木、采果子,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2019年建成的沭阳县南湖中学,围绕“红船精神”设计学校建筑和主要景观,全面推进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校长田作明介绍,在校园建设上,该校打造“一门一楼一场、五苑一厅两廊、五园一桥一塘”的红船文化景观,处处蕴藏着“红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党史黑板报、党史手抄报、红色楹联比赛等,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教育教学融汇贯通;开展夜行长征路、体验泸定桥、寻访红色人物等活动,走出“教室”,让师生走入历史情境、体悟“红船精神”。

“高中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要注重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思想眼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的形成。”沭阳高级中学副校长毛伟说。

近年来,沭阳高级中学在高考成绩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构建润心、暖心、舒心“三心课程”体系,建成以“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心育互动体验中心、家校共育平台、学生自育平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2021年,该校被授予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入选的18所高中之一。

原标题:深度 | 沭阳:破解共性难题 奋力打造“苏北教育强县”

来源:沭阳发布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