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首次共同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成立联盟为双碳提供“长三角方案”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沪苏浙皖首次共同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成立联盟为双碳提供“长三角方案”

8月15-16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绿色低碳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8月15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图,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沪苏浙皖首次共同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成立联盟为双碳提供“长三角方案”

在制造业方面,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佼佼者。据第五届中国服务型制造业大会,浙江省拥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上半年,江苏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8.1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安徽制造业经10年努力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在专精特新方面,截至目前,江苏省“四板市场”上的“专精特新板”挂牌公司数量已攀升至541家,主要涉及: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沪苏浙皖首次共同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

8月15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图上线,预示沪苏浙皖正从不同领域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四级主任科员盛涛表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的发布,为公众提供了及时便利的便民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支撑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两日后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由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另外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汇聚长三角区域内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计划,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将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直接提供减碳技术并落地实施,同时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三角方案”。

同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8月17日,生态环境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明确,要进一步深化部市合作机制,继续聚焦国家的重点任务和上海的创新示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探索“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两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实践。

21碳中和课题组认为,部市协议签署一年来,生态环境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作、构建超大城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浙江服务型制造示范“国家队”数量全国第一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地。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6月,江苏省实际使用外资2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占全国比重18.8%,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其中,制造业外资增长较快。江苏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8.1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全省总量的37.1%。

据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浙江省已拥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据浙江省经信厅,除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外,浙江省已累计创建六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446家,良好的服务型制造生态正在形成。

此外,正在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浙江,在发力服务型制造上有不错的先发优势。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各地市纷纷瞄准“数字”发力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型发展格局。

如杭州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为主引擎,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累计拥有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76家;宁波以数字先行提升产业能级,全市开展服务型制造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超过60%;嘉兴依托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优势产能裂变,已培育3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0年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三、长三角第一;全部工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制造业总量和质量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尤为突出,已成为安徽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收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2.8亿元,增长32倍。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

江苏股交“专精特新板”挂牌量已逾五百家

自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以来,在江苏省“四板市场”上,相关满足条件的公司,挂牌“专精特新板”先行试水资本市场的积极性较高。截至目前,江苏省“四板市场”上的“专精特新板”挂牌公司数量已攀升至541家。

目前,在该板块上挂牌的541家公司中,主要涉及: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35家备案的“四板市场”。其中5家属于市级股权交易中心,分别为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的股交中心,其余皆为省级股权交易中心。其中,江苏、安徽、河北、广西等12个省份及自治区的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专精特新”专板(或培育板)。

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制造之城的苏州,在江苏省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再添“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据江苏省公示名单半数以上,坐稳省内第一的宝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苏州具有多年积淀的制造业基础,目前在制造业体系、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苏州制造业新兴领域也在迅速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成长提供了市场禀赋和内驱动力。而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苏州应继续从营商环境、政策支撑、资本赋能等方面发力,构建起专精特新企业与制造业互促进、共发展的格局,推动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经智长三角(231期)丨沪苏浙皖首次共同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成立联盟为双碳提供“长三角方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