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淮安历史上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被姚广孝赞誉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促进了淮安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城市的空前繁荣,也造就了河下这座临水向岸的盐商重镇,“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的繁华胜景。
河下居管家湖嘴,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为淮北盐斤必经之地,是淮安重要的商埠。大批富商大贾卜居于此,让河下迅速成为了富庶繁华之地。《淮安河下志》记载:“河下镇为山阳辖境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也......新城之西、联城西北,闾阎櫛比,商旅辐辏者,河下也。”
河下淮河五坝为民船、商船盘驳转搬之地,“漕艘贾舶连樯”,云集于此。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河下镇成为了商旅驻足,货物集散的重要中枢。同时,漕运的兴盛也让河下成了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保留下来的打铜巷、钉铁巷、摇绳巷、竹巷等名称,都与造船业有关。
明代中叶,黄河夺淮后,鹾(盐)务机构迁移,更多的运商随之而来聚居河下。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也成为淮盐屯集之所,行销皖豫41州县。
“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晋商、徽商、吴商、闽商、赣商、浙商、穆斯林商人的麇集骈至,致使河下日渐繁盛。《淮安河下志》中写道:“河下旧时殷阜区也,晴烟雨屐,巷陌云连。”
河下的会馆就是河下商务鼎盛的见证。大批商人驻足河下,为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淮的利益,都纷纷建立会馆。从西门庆成门外运河堤至河下湖嘴周围,不到2.5公里的距离共有九座会馆。
这些会馆各具特色,有经营绸布业的浙绍会馆、经营钱庄的定阳会馆,经营淮盐和典当业的新安会馆、经营木材的江西会馆、经营旱烟和酱园的润州会馆、经营中药材的三皇会馆,此外还有福建会馆﹑江宁会馆﹑四明会馆﹑湖北公所等。 如今,它们都成为了研究古镇河下商业发展史的重要佐证。
河下的兴盛,得运河之利,漕运之功。盐商麇集河下,培育了河下数百年的繁华,可以说河下镇的发展史见证了明清盐商的兴衰和盐政的变革史。
来源:文旅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