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遗产正是徐州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
徐州拥有既体现北方雄浑又兼具南方灵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活态传承,赋彩生活。
十年来,徐州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非遗之花,全城绽放。
保护传承,留存技与艺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属于子孙万代。
从2015年开始,徐州针对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迄今已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云霞、魏云彩、王桂英、屈绍金非遗技艺的全记录工程,涉及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邳州跑竹马,存凭留史,保护文脉。
目前,徐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徐州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68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13项。
十年来,徐州创新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学校、进社区,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交相辉映。
近年,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在各社区、学校和相关单位共开设非遗传习所61家,命名了42家单位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市文化馆及各县(市、区)文化馆、文化站常年举办非遗公益讲座。
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面塑、徐州泥塑、徐州风筝等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促进了非遗项目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创新发展,拥抱大舞台
一款名为“狮来运转”的皮革挎包,正面是一个颇具民族风的手绣狮子头,红面蓝发,五彩胡须,时尚又拉风。这只女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邳州纸塑狮子头。
“非遗+”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激发出无限的可能。“非遗资源+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推动着徐州文产高质量发展。
深入回龙窝街区,走进青砖黛瓦的手创者手工场院内,原生态的徐州非遗文创作品让人目不暇接。闹中取静的一方天地,展示、互动、体验区域分明,内容丰富。
户户琢玉,家家识玉,邳州玉雕为省级非遗项目。为了发展玉雕行业,培养新生力量,2013年,邳州市玉雕协会应运而生。
十年来,邳州玉雕技师在技艺传承上做好传、帮、带,对玉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邳州市玉雕产业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年销售额达10亿元。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首届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胡龙在业界崭露头角,获奖多多。
幼年受教于铜山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兴民的胡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学习了绘画、雕塑、雕刻,用泥塑的手法对面塑技法进行改良,使面塑作品更有筋骨和灵魂,目前已教授全国各地学生数百人。
文旅融合,飞入百姓家
小桥流水被灯光映射得如诗如画,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在人流中如行走的风景。
今秋,以“快哉徐州”为主题的沉浸式汉文化市集上,剪纸、香包古意盎然,汉乐表演、国潮舞蹈雅韵悠然。
徐州“国潮汉风”文旅品牌的打造,让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重回人们的视野。
彭祖的传说历史悠久,在彭城大地流传甚广。十年来,彭祖文化的价值被旅游、餐饮、康养等行业重视和发扬,让这一文化遗存在新世纪焕发新的光彩。
以彭祖文化为依托,徐州饣它汤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徐州伏羊食俗也已列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据徐州市商务局信息,今年的伏羊节开展期间,徐州有1万家酒店和餐馆参与,营业额超过20亿元,伏羊夜市日均吸引两万人,消费羊肉超过3000吨。
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冯天兴烧鸡烹制技艺、贾汪素火腿加工技艺,这些上榜非遗名录的“徐州制造”,皆已通过成熟的产业开发,受到市场认可,走出徐州,走向全国。
“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模式的成功,在徐州香包产业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目前,徐州各县(市、区)都有徐州香包传承人及工艺作坊,香包制作从业者近万人。贾汪区马庄村的香包产业带动当地旅游,2021年,马庄村全村生产总值达2.25亿元,“美丽马庄”成为村民心中真正宜居的村庄。
非遗千古传
文泽天地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着民族记忆
延续着文化血脉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来源: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