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沿江高铁给南通带来什么?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夏锦文接受记者专访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北沿江高铁给南通带来什么?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夏锦文接受记者专访

备受瞩目的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由之产生的“高铁效应”对江苏意味着什么?能给南通带来什么?对此,记者专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

【人物简介】

夏锦文,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十三届、十四届江苏省委委员,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在夏锦文看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标志江苏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又迈出关键一步,也让南通高铁纵横交织、更广更深嵌入全国高铁网,“南通好通”再添标识,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南通作为“北上海”“新苏南”的独特优势、巨大潜力,推动“江海门户”功能跃升,在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挥高铁枢纽效应,

可促进南通交通功能跃升。”

夏锦文指出,南通拥有江海联动、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但长期受制于交通短板尤其是跨江瓶颈,“难通”“交通末梢”成为横亘于前的发展之痛。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纳入全国高铁网是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网络的战略地位凸显。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建设,推动南通高铁纵横成网,未来通苏嘉甬铁路及连接上海、苏南城际的开通将更加强化南通高铁枢纽地位,叠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等高能级海港、空港建设,将推动南通公铁空、江海河立体化综合交通功能实现质的跃升。

“强化高铁空间效应,

可带动南通开放功能跃升。”

夏锦文分析,高铁网络的形成与运营,会产生多类型、多样化的高铁效应,这些效用均会转化为空间效应,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地理,塑造区域开放格局。

从区域一体化视角看,北沿江高铁将为南通增添直达上海通道和新跨江通道,弥补高铁“向南不通”的缺憾,联动上海、苏南更加通畅便利,有利于深化区域联动,让南通得以在更高平台获享长三角核心区和大上海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的巨大红利。同时,北沿江高铁打开了南通东西向高铁通道,有利于发挥南通江海联动优势,为南通向西向北加强与广阔腹地联系提供强力支撑。

从双循环视角看,北沿江高铁是南通推进沿海、沿江、沿新亚欧陆海联运三大通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一环,将有力提升南通跨江出海链接全球的海港功能、溯江而上服务内陆的通道功能、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功能,增强“江海门户”开放功能,成为促进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性枢纽节点。

“撬动高铁引流效应,

可支撑南通城市功能跃升。”

夏锦文注意到,北沿江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的骨干线路、沿海及京沪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巨大的流量效应,同时依托高铁枢纽城市以及高铁节点、通道等还产生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充沛的引流效应。

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建设,将显著增加南通高铁节点数量、提升南通高铁枢纽能级,有利于增强南通全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吸引各类发展要素特别是高级要素的能力。

夏锦文举例说,专业服务、创新人才等高端要素对时间成本高度敏感,而高铁是时空压缩的利器,也是吸引高端要素流量的利器。建好高铁枢纽城市,必将全方位提高城市功能。

“放大高铁分工效应,

可引领南通产业功能跃升。”

夏锦文认为,北沿江高铁与南沿江高铁、长江黄金水道并行,属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产业基础雄厚,成长空间巨大。

近年来,南通产业平台快速成长,大通州湾进入项目集聚爆发期,全市范围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万亿之城的创新层级、产业能级持续筑强攀高。

夏锦文建议南通借力北沿江高铁建设,发挥高铁引致区域分工深化与广化的重要功能,强化科创引领力,聚焦产业主赛道,结合沿江科创带等重大载体建设,加强与上海、苏南创新资源对接,推动高铁沿线开发空间、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整合,构建高成长性的科技廊道;推动创新要素向中心城区、重点园区、高铁新城等特定空间集聚,激活原有的空间价值,形成一批新型创新单元和产业单元,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