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江苏
江苏 > 正文

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如今,抱团成圈已是区域发展的标配。

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区别于此前获批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该《规划》是中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其空间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正因跨区域,毗邻上海的江苏此次共有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四座城市入列。

当上海大都市圈轮廓清晰,这场上海与江苏四座城市的双向奔赴,又将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根据《规划》,上海都市圈发展愿景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具体来看,其建设将分三步走,2025年: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2050 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同时,规划还提出,聚焦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总目标,将围绕创新、流动 、生态、人文四大分目标,按照“整体性指标合作共达,底线型指标就高不就低”原则构建4维度、17项的核心指标体系。

作为一个跨越省级行政边界的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间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他们不仅是山水相依、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生命共同体,更是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的高收入经济体。

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而江苏4市与上海“互粉”后的利好,引人瞩目。

未来,上海大都市圈还要进一步构建高度融合的区域交通网络,打造畅达流动的高效区域。

而交通便捷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巨大的,将有效带动各项优质要素的高效流通。

目前,上海的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生物工程等领域地均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需求。

抢抓机遇,江苏四市可以通过相关配套和产业链的整合,融入上海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可根据市场需求,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逐步在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同时,上海在人才领域构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强化人才集聚,优化人才配置。

江苏四市如若抓住上海高端人才全球配置的机遇,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就能够率先获得高端人才的溢出效应。

最重要的是,江苏四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借鉴和吸收上海规划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从而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除此之外,《规划》中提到,为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共同发展愿景,各城市应聚焦全球核心功能,各扬所长,加速融入世界网络;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对内紧密一体、对外链接全球。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苏入围四座城市并非仅仅是受益者,还兼具效力者的身份。

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无锡将夯实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65”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锡(江阴)港深度融入上海港发展,持续扩大政务协同覆盖面;

常州将充分拥抱区位质变之势,共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共同体”;充分释放产业振兴之势,共建高质量的科创产业“共同体”;充分顺应双碳战略之势,共建高质量的生态绿色“共同体”;充分把握能级跃升之势,共建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江苏城市观察 | 入列上海大都市圈,江苏4市“出圈”!

苏州将加快太湖新城、苏州高铁新城等建设,深入推进组团式、高效率的市域一体化;要积极推进通苏嘉甬、苏虞张铁路、苏锡常城际、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苏州成为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城市;

南通将重点拉长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功能长板,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制造、港口、贸易复合型智能制造新中心;放大沿江科创带的引领作用,营造特色双创生态,成为大都市圈创新创业新首选。

由此,江苏各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单向赋能将转变为双向赋能,逐步形成分工合作、互为补充,最终将各自优势变为共同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伴随都市圈时代的到来,对于想要迈向更高层级舞台的城市而言,将是绝佳的机遇。

但相对于城市群来说,都市圈的尺度更小,面临的问题更加聚焦,这也对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及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度和协同性带来新的挑战。

接下来,上海都市圈圈内各城市如何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将会成为奏好这场大合唱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