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记丨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分量”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苏记丨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分量”

苏记丨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分量”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四年,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经济答卷。

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和2018年相比增长了27.7%。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近期,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再度掀起了一场关于“跨省扩圈”的热议。

这个横跨三省,涵盖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9个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因其自身的特殊“标签”而备受关系:它是中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也是唯一一个以“大”冠名的都市圈,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区域。

然而,关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这份规划,并非来自国家层面的批复性规划。如官方所言,这是沪苏浙三地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全球城市区域的前瞻性布局。

大都市圈,“大”在何处?

上海大都市圈是继南京、重庆之后的第三个跨省都市圈,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唯一以“大”冠名的都市圈,不仅在于其面积之大,也在于经济实力之强、产业之发达,更在于区域融合度之高、都市圈一体化之强。

根据统计数据,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总人口将近8000万,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GDP总量高达12.6万亿。

国内唯一能与上海大都市圈匹敌的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7800万,面积5.59万平方公里,GDP接近11万亿,上海大都市圈以微弱优势领先。此外,横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GDP总量为4.6万亿元,成都都市圈的体量为2.5万亿元,福州、西安都市圈不足2万亿元,皆与上海大都市圈相差悬殊。

苏记丨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分量”

放眼全球,上海大都市圈也是实力佼佼者。

从经济体量上来看,12.6万亿这一数字,超过了俄罗斯、韩国的经济总量。对比全球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实力与位居前列的东京都市圈相当。

上海大都市圈实力之强,与其内部成员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不无关系。上海大都市圈,更像是“一超多强”的集合体。

在国家此前的各大都市圈中,一般有且只有一个经济强市作为中心,而上海大都市圈却坐拥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共5个万亿级城市。

这个“一超多强”的集合体,其强大的实力主要源自产业支撑。

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大多为工业强市,上海、苏州是国内第一大、第三大工业城市,宁波、无锡、常州、南通的工业增加值也位居全国前列。由此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不仅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也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重镇,还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囊括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的最大重心所在。它以长三角地区约1/6的面积,承载了长三角地区1/3的人口和约1/2的经济总量。耀眼的实力和优势不言而喻,但同时,《规划》中对于这个全国最大都市圈中存在的问题,也直言不讳。

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创新竞争、城际交通网络不够成熟等,是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的挑战。有分析认为,与其他都市圈相比,人口问题或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长远发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如何鼓励生育、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提高高学历人口比重,成为当务之急。

苏州着墨多、分量重

如今,城市间“单打独斗”“各自安好”不仅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更无法承载国家的发展期待,因此,抱团成圈,成为城市或区域实现高阶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言,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是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上海大都市圈将与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形成“互为腹地、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场关于发展的大合唱,关键在于“共拉长板、优势共享”。

上海大都市圈中各成员城市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更加强调和注重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和发展亮点。但这其中,苏州由于分量“吃重”而格外亮眼。

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中,对于“苏州”着墨颇多。其中提到的八大重点领域系统行动、五大空间板块行动,除杭州湾区域协调发展外,其他均与苏州有关。近期行动计划20项重点任务,则全部涉及苏州。

例如,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建设成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四大产业被列入发展首位。而这其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的核心引领城市,均有苏州。

苏记丨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分量”

苏州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规划》提到,上海大都市圈将形成“1-3-6-12-19”功能结构。其中,“1”即顶级全球城市上海,“3”即三个综合性全球城市,即苏州市区、宁波市区、临港新片区,三地与上海共同组织全球核心功能,携手迈向全球城市“第二方阵”。

相对于上海的“顶级”,“第二方阵”则更强调“综合性”,由苏州领衔。

落到苏州,建设综合性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优势领域,补齐航运贸易与科技创新短板;重点提升链接全球的综合枢纽能力,打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协办地,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引进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承接上海最新科技成果转移。

这既是领航未来的纲领,也折射出苏州的优势所在。“链接全球的综合枢纽”,印证了苏州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承接科技成果转移”,则将苏州创新高地的角色功能清晰地标识出来。

苏州因开放而兴。近年来,苏州对外开放取得卓越成就。2021年,苏州外贸规模达3921亿美元,约占江苏省一半、全国6.5%左右,多年来稳居全国第四位。

除了开放大市,苏州亦是创新高地。截至2021年,苏州已连续12年位列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首位,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

《规划》中特别提到,“苏州经济体量在大都市圈仅次于上海,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底座,形成高效协同联动的区域创新矩阵,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一目标,与苏州今年提出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苏州致力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围绕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布局新的创新集群。

此外,航运方面,《规划》的“重点任务”清单里,区域港口协作与联运排在首位。而就在一个月前,苏州将苏州港与上海港的业务合作,提升至放大沪苏同城效应的“关键层面”进行谋划。立足苏州港,苏州将积极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共建。

由此看来,上海大都市圈布局的多个和目标,与苏州的特色、优势以及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苏州不仅能够因其优势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扮演好“效力者”的角色,更可以抢抓发展机遇,借助城市联动与合作,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随着上海大都市圈逐步落地,以及“沪苏同城化”的持续推进,一个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苏州,正加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