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是江苏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从青墩遗址到近代第一城,在四方通达的地理交汇点上,南通向来是敢为人先,守常达变,在斗转星移中书写历史沧桑。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笃行不怠向前行,精心描绘了一幅“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
那么,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这座江海明珠又会以怎样的声音回答时代的呼唤?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回应未来的拥抱?
“万亿之城”的晋级之路
十年来,南通抓住机遇谋发展,扛起重任迎挑战,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经济占全省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2020年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四座“万亿之城”;2021年再上新台阶,达11027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第三。在人均方面,全市人均GDP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由2012年的6.2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4.26万元,高于全国6.17万元、高于全省0.56万元,年均增长8%。
随着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拥江抱海的南通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步伐向海图强,加大双向开放力度。这十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由1661.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05.8亿元,年均增长8.3%,省内占比也由4.8%提升至6.5%。十年间,南通实际利用外资逐年攀升,累计突破250亿美元。去年,南通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
与之相伴的,是南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升。自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之时起,南通便与纺织业有了不解之缘。但随着近年来,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单一的纺织工业难承担托举城市发展的重担。拥有“实业报国”秉性的南通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有了质的飞跃。2012-2021 年,南通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90家增长到2370家,上市公司从22家增长到53家(含港交所7家),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纺织、 新材料、船舶海工、高端装备五大重点产业集群。
正如南通市委书记王晖所言,“南通滨江临海连上海,是江苏‘拥江临海’区位优势最为突出的城市,也是诸多国家战略叠加的中心区城市,既拥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当仁不让的发展重任。”面对新征程,南通将以沿江科创带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科创项目招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提升产业集群“含金量”“含新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真正实现不负机遇、不负使命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令人向往的“北上海”“新苏南”
南通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往来密切,但南通也曾一度面临“南通难通,向南不通”的窘境。这主要是由于南通近上海却不临上海,一道长江成为横亘于南通与苏南、上海之间的“天堑”。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道出了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打破交通瓶颈,摆脱“交通末梢”的帽子,南通用十年的时间布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十年间,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盐通高铁等相继通车,轨道交通1、2号线高质量建设,南通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系列利好南通未来发展的重大工程列入国家战略,南通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拥江抱海的优势愈发凸显。
日前,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举行。会上,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表示,南通将以更大步伐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加快建设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努力让“上海北”成为“北上海”,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就在推进会召开的第二天,9月28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北沿江高铁作为南通“八龙过江”格局中的“第六龙”,开通后,南通的“一小时高铁圈”将实现扩容提速,南通到上海有望缩短至40分钟,至南京缩短至54分钟。届时,我国高铁沿江大通道与沿海大通道将在“好通”的南通交汇,真正实现“高铁建枢纽,客运通四方”的目标。
展望未来,已经吃到交通红利的南通将继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交通先导和产业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开放门户,加强与上海以及苏南地区合作,更好地把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项等共同做好,支撑长三角南北两翼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共促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令人向往的“北上海”“新苏南”。
民生实事标注幸福“刻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年间,南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80%的可用财力投入民生,扎实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力求构建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对于老百姓而言,生活幸不幸福,经济基础最能反映状况。这十年,南通人民生活日渐富裕,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全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0993元增加到2021年的46882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18到2021年1.97,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城乡加速融合让更多农村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看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家之大业、人之大事,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而作为全国有名的“教育之乡”,南通的教育水平十分“在线”。十八大以来,南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启用一批优质新校,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效,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不断擦亮教育这一金字招牌的底色。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南通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了做好相关工作,南通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育评价、校外培训整治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成效不俗。截至目前,全市100%小学提供“5+2”课后服务,100%初中提供夜自习服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双减”工作满意度达98.5%,家长焦虑有效减轻,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医疗、就业等等,这些既是点滴之事,也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国之大者”。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标注出百姓心中的幸福“刻度”,这就是南通。
智者因时而谋,勇者顺势而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加持下,“南通难通”的历史已然改写。今后,南通将继续聚焦“一枢纽五城市”主攻方向,发挥滨江临海、联通内外的独特优势,打造江苏开放新门户,积极融入双循环,带领全市人民同奔共富路感,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展现南通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