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明晰的发展蓝图和路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热词之一。近十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速将近15%。2021年苏州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成为支撑江苏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力量。
苏州作为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发展的佼佼者,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集聚度显著的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苏州未来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新兴产业势在必为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苏州对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从其顶层规划和布局里清晰可见。
去年7月,苏州市委常委会议提出,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5月,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调研自贸区苏州片区时强调,要推动更多创新试点政策和任务在苏州落地,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全国经济经济大市、制造强市,苏州始终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超2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4万多亿元的工业底盘,为苏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蕴足了底气。
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首超4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国内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轻工、化工六大行业中,有两个规模已超万亿;拥有全球“灯塔工厂”5家,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
苏州深知,仅有“规模效应”而缺乏“内生动力”的产业格局无法保持长期先进性。在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兴产业已成为苏州产业转型的新亮点。
明确八大新兴产业发展侧重
早在2010年,苏州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经过多年深耕发展,苏州不仅已经拥有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主力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顺势而为,不断向着高端化、精益化发展。
以“王牌产业”生物医药为例。2020年,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精心打造,提出到2030年,将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20%左右。
如今,苏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0余家,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基石药业等一批知名药企在苏州迅速成长。按下发展“快进键”的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营收和产值指标均处于国家第一方阵,2021年新增一类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占全国的18%。
而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苏州始终不遗余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苏州更加“智慧”。
2021年,苏州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1034.9亿元,相关企业近千家,近三年产值规模平均增速为22%。良禽择木,凤栖梧桐。人工智能在苏州的蓬勃之势引来大量资本涌入。仅去年一年,苏州人工智能领域融资50起、总额约200亿元,同比增长3倍以上。
航空航天工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近年来,苏州围绕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专业无人机等方向,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目前,研制C919大型客机的国之重器中国商飞与苏州太仓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世界领先的航天航空企业空客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以太仓为例,其已有规上航空工业企业19家、产业链配套企业1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规模超百亿元。
凭借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率先发力,新兴产业的潜力在苏州得到充分释放。十年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强势崛起,四大核心产业产值已高达9600多亿元。
除了培育新兴产业,苏州还积极部署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力争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规模做得更大、竞争力提得更优。
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经过多年发展,已在不少领域形成集群化形态。在“十四五”规划中,苏州确定了11个重点产业集群,并且实现了良好开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领域集聚规上企业超过200家,拥有龙腾光电、维信诺、三星显示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新年第一会”的总动员令,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一集群一方案”,再到十多个细分优势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当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已成为苏州最鲜明的发展标识。
创新赋能筑起产业高地
无论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或产业创新集群,其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苏州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大院大所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多层次布局,以及人才的突出贡献。
在苏州,科技创新正加速产业转型的步伐。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2021年,苏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91%,其中,全市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4.4%。
去年,科技部授予苏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三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也让苏州成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
在大院大所合作中,苏州发挥开放创新优势,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
在企业研发中,苏州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28家,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4000家,建有率和有效建有率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现产业腾飞,高端人才是核心要素。多年来,苏州依托姑苏领军人才计划,集聚了一大批院士团队、专家落户。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超过342.8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33.8万人,有超过2万外籍人士在苏州工作生活。
过去十年,苏州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成为江苏乃至“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的生动缩影。立足新起点,苏州将持续推动产业发展“攀高逐新”,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