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是学习、研究、传播、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专栏,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撰写文章,传播和普及大会精神。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三件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概括有着深刻内涵、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十年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诸多事件中,能够称得上“大事”的,当然是比较而言的,是基于历史事实形成的判断,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事件。正如报告所说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党更加坚强有力和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的重大标识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对这件大事、命题的理解,关键点在于“一百周年”这个历史关头、时间节点,更在于“迎来”这个客观情形、历史态势。我们知道,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样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影响力,并不是时间流动的自然结果,而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奋斗、创造而来的,是在苦难辉煌、革命性锻造中成长而来的,是在伟大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中迎来的,是历史的明证、人民的选择。
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世界各国政党总数约有4000至5000个,甚至在一些国家存在数十个、数百个政党。但实际情形是,在大浪淘沙中,太多的政党灰飞烟灭、无疾而终,无法成为执政党,也没有什么影响力;百年政党也屈指可数,一个大党、老党能够长期连续执政的更是寥寥无几。最值得参照的就是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从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成立算起,到1991年苏联共产党被要求禁止活动,一个执政74年、存在88年的政党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与此相伴随的是苏联国家解体。这是二十世纪的政治大事件,也是一个政党的悲剧,告诫我们:一个政党的规模与其能力不成正比关系,与其能否长期执政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但大也有大的“独有难题”。进入新时代之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党内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四风”问题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党中央直面问题,审时度势、果敢抉择,在新时代的十年,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措施,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也因此,党更加团结统一、更有生机活力,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一件大事。百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更是一个继往开来新的起点。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提出未来任务,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展现了党能够长期领导和执政的坚定决心,与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信心。这是党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标识性大事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不是简单的历史范畴,而是基于历史发展、“长期努力”而形成的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所以够得上是“大事”,是因为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创造新成就。
坚持理论创新,是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立党兴党强国的重要密码。“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不过,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团结人民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性回答了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写入党章、写入宪法,成为一以贯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新思想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的风险挑战考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梳理这些成就和变革,并总结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也正是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方位,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引领党和人民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件大事,其意义无论如何估量都不过分。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党领导人民书写的历史奇迹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也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不断摆脱贫困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但是,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地理环境约束、政策落实不当等因素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党和人民在脱贫攻坚中,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聚居于云南等省市的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用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几亿人全面脱贫,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减贫目标。如此成就是中国式的,也是世界性的,作为减贫治理的样本,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特别是,中国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也是中国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公共产品。
毫无疑问,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实实在在的大事件,是党领导人民书写的历史奇迹、历史壮举。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大事件、大任务、大目标的实现,为党领导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即为这件大事的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