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推进会暨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大会在苏州相城开幕。会上,《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2025年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规模超1000亿,集聚产业的相关企业超1000家,营运业务规模超100亿的企业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3-5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的50家。累计建成20家省级以上科载体取平台,100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表示,江苏省将力促政策创新先行,大力推进省级立法,不断完善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车联网、数据价值挖掘等方面制度设计,为加快商业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上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政策迎来了密集的出台。
11月2日,工信部、公安部就《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工信部表示,通过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将有利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层面,9月5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L2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并从七大方向布局重点任务,全产业链协同推进。10月中旬,深圳发布了《深圳市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拟从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扩大多元场景综合应用等方面十六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事实上,智能网联车产业作为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生态,牵涉到政府、企业、乘客等多个主体,其中政府在完善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政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助力智能网联车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现有的道路设施升级改造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引入市场主体来建设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系统。”
在车路协同路测设施方面,《行动计划》指出,2025年苏州道路改造里程超1000公里,投入示范应用车辆超3000辆,部署车联网路测单元边缘感知和计算设备5000个,逐步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打造1-2个国家级车联网的检验检测中心,构建覆盖产业链各环节以及各类应用场景的测试验证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苏州市工信局局长万利介绍称,2020年7月,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运用项目成功获批了国家5G车联网新基建项目,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入选项目,项目构筑车联网平台、5G通信网和路测感知网。面向政务、商务和个人三大方向应用,全市智能测量网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已达4.4亿元,实现了智能网联道路区域内5G网络的全覆盖,为近600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提供真实道路的环境。
在车联网基础设施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多方了解到,特定应用场景的开放和落地同样是加速智能网联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位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和效率两方面的不断优化都要依靠海量的数据作支撑,而数据来自于在实际落地场景的训练和运行。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相城区开放全域489平方公里、道路1906公里,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区域。开放苏州高铁新城28.9平方公里、道路162公里,作为有条件开展“主驾无人”的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开放S17在内的高速公路进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示范运营探索,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智能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万利表示,苏州将坚持网联赋能+单车智能发展路线,大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释放场景。网联赋能方面主要有车端与路段的感知融合,信号灯的推送、行人过街预警、交通路况提醒、无人公交车和无人出租车、自主代客泊车、景区、无人服务车等。单车。智能方面主要有无人出租车、无人配送、无人重卡、智能环卫、无人安防等场景。
原标题:苏州加速智能网联车产业发展,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