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发展十三年来,一直占领着国际和国内研发的制高点。下一个制高点将从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到商业模式市场引领推动产业规模化阶段。预祝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在新的阶段持续引领并推动全球的发展。
——刘海涛
今年54岁的刘海涛,2009年来到无锡高新区。从大西北来到江南水乡,从一名原子核物理学家转型,组建感知集团,开创了领先世界的中国物联网产业。
可谓荣誉等身的刘海涛,在无锡高新区的10多年里,埋头研究,把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到一个个世界级的新高度。最近,从“闭关”状态中“推门而出”的刘海涛,讲起了他与物联网之间的故事。
01
“为明天而战”
让世界听到物联网的“涛声”
13年前,那个来自无锡高新区科创园区的邀约电话,足足打了近2个月,才被刘海涛在偶尔回办公室的时候接到。“无锡高新区的诚意,和我手头正在起步的研究高度契合,足以让我放下稳定的科研工作,投身物联网的蓝海。”回想起当时的来由,他记忆犹新。
学习计算机的刘海涛1998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到上海应聘,进了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前身)。在研制小卫星时,刘海涛突发奇想:“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起来,肯定比单个的厉害!”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刘海涛将“微系统信息网”申报了所里的创新课题。领导十分支持,刘海涛在传感网领域开始起步。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刘海涛意识到,随着芯片、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一种全新系统将成为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那时,他基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感知中国”的理念得到了肯定。“那年,我下定决心,要先行一步,在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办一家集物联网研发与应用于一体的‘感知中心’经济实体。”刘海涛说,“为了与国际上一致,我们也将微系统信息网改名叫做传感网,也就是如今的物联网。”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于2009年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当时,全球许多重要的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在国际物联网领域,竞争非常激烈。
2009年5月4日,在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任副所长的刘海涛,因为“所市共建”的邀约,来到无锡组建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前身)并任院长,随后协同各方资源开启了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建设。
一切从零开始。无锡高新区对研究中心非常重视,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会在中心开一个协调会,请区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来了解需求,形成会议纪要,由专人负责落实。“我一直做科研,在‘象牙塔’里成长,和市场、企业打交道很少。高新区扶持一个‘门外汉’创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刘海涛说到当初的起步,由衷感激高新区。
建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后,担纲院长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物联网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建设初期,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要到外地参加会议、评审,而他尽量坐晚上的飞机,“这样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他举家从上海搬到了无锡。
2018年,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代表中国牵头立项并完成全球首个物联网金融科技标准ISO/IEC 30163。2021年3月1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物联网金融国科技际标准,成为由我国专家作为主编辑制定的全球首个物联网金融科技领域国际标准。作为行业领军人物,刘海涛曾获得“CCTV经济年度人物”,获奖理由是:“他让人与万物沟通无障碍;在高科技领域,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
02
“党建融合网”
引领物联网产业稳健发展
刘海涛说:“比起领路人,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帮助我国的传感网产业站稳世界制高点,这是一个科学家、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
父亲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刘海涛有着红色基因的传承。2018年,刘海涛担任研究院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党建工作。刘海涛认为,“党建+经营”才是做好互联网企业党建的根本,因此必须把融合、创新摆在党建工作的核心位置。自研究院党委建立以来,研究院不断吸收互联网企业党建的优秀经验,以党建带群建,以党建促经营。
研究院拥有两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环保物联网工程中心。除此之外,还是拥有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和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的双组长单位。研究院及刘海涛本人获评2019-2022年度江苏省互联网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2020年度江苏省互联网党建优秀案例;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党建十大领军人物;2021年“两新”组织“百个先进示范”;2022年江苏省“苏网先锋”等荣誉。
研究院始终坚持党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领导,利用科技的优势将“党的领导”和“物联网发展”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的产改之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条科技助产改之路。比如在物联网司法领域开拓创新。2020年,研究院充分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研发出“物联网技术电子封条”,探索出一条“物联网+执行”的新路径,大大提高了法院执行查封的效率,做到了查封企业不停产,产业工人不失业。
国际标准的主导权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个时候,祖国在背后的强大支撑为企业话语权加分。“党建激发着我们整个团队的民族热情,让我们能在国际标准化竞争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刘海涛说,截至目前,研究院代表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国际标准及学术报告超20项,让中国在国际物联网标准领域占比超过43%。这一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刘海涛眼里,党建激励着整个团队,也推动着企业不断响应国家需求,奋力向前。
“在我们整个的组织管理体系,每个部门都有党员,党员在里面就起着监督、表率的作用。”刘海涛认为,只有把党建渗透到管理、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在研究院内部织就一张强大的“党建融合网”。党建促进研究院“民主集中制”决策的形成,也促进研究院“新型混合所有制”治理架构的变革。目前,研究院已经摸索出深度融合党建工作的一套完善的企业产品建设体系和精神文化建设体系,为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健的根基。
03
“我是科学家”
让科学“怪才”们找到“乌托邦”
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于人才驱动。大量物联网领域的顶尖人才汇聚“感知中国”,铸就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超豪华人才阵容。
刘海涛不愿意被人称为董事长,更愿意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他认为自己介于“怪才”与正常人之间。刘海涛觉得,“这些科学‘怪才’不能用体系来管理,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不能给他们定规矩、定工作期限。”
刘海涛的团队已从30多人扩大到目前的近400人,涵盖了管理、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团队以高学历、高技能、年轻化为主。针对“80后”“90后”以自我为中心,却具有极强创新意识的特点,刘海涛推出了一个将做事、服务、监管分离的办法,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研究院把任务目标和资源条件赋予员工,人、财、物权全部下放,给业务团队最大的自主权,同时制定规则,对工作计划、目标节点、任务进度进行监督。
为适应逐渐提高的市场化需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立利益共享制度,让高层次人才“做主人”,从原本遵循研究院所形式的人才政策转型升级为市场化人才政策。
“想要留住人,要有激励机制,顶尖人才对于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刘海涛说,研究院下属分、子公司均配套股权激励政策且正常执行,与此同时外聘职业经理人做分、子公司总经理。股权激励措施的落地,切实提高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形成了研究院“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
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技术研发为主,向核心技术、专利产品、市场销售、资本运作的全价值链拓展,吸引了一大批市场化的应用型人才加入这个以科学家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研究院在空间、思想和资金上的自由度,也让科学“怪才”们找到了自己的“乌托邦”。
这几年,刘海涛关注到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从数字产业化开始切入产业数字化阶段,产融商深度融合,开启新业态的新时代。“在产业发展的风口到来之前,要把自己的翅膀长好,提高自己的科技竞争力,奔跑新赛道。”他说,在这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埋头拉车比抬头看路更重要。”
这也是在疫情发生的近年里,他“闭关”研究下一步发展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所有力量都要拧成一股绳,团结在一起,围绕一个目标,合力提升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共同捍卫和打造物联网时代的‘中国结’,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之路。”刘海涛说。
刘海涛 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感知物联”团队的领军人物,现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2009年,在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任副所长的刘海涛来到无锡高新区,组建我国最早的传感网研发团队,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确立了我国涵盖传感网核心技术、演进路线、系统架构等全方位的优势,“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高雅荟
审核:毛镭
责编:周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