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率先建成文化强市!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苏州:率先建成文化强市!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这样推介苏州:苏州是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为“天堂”的应许之地,苏州之名不仅源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小桥流水,更重于文化积盛、产业兴旺。

10月31日,苏州市高规格召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彰显出了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会上,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明确了“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的目标任务。

对苏州而言,发展文化产业既要有着眼于全局的大写意,也要有实践于细节的小落笔。只有琴瑟和鸣、内外兼修,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其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组成,被赋予实现繁荣发展的期待。为此,报告明确要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对苏州这样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文化不仅是根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更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独特资源优势。

十年来,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99亿元增加至12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4%,超过全省和全市平均值,成为拉动苏州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

同时,全市现有规上文化企业1268家,文化上市企业12家,持续壮大的市场主体数量,反映出了苏州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但随着当下各地不断加码文化产业,占有先发优势的苏州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对内,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让文化产业更深层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则要形成比较优势,让文化产业行稳致远。

今年5月,曹路宝在全市文化企业座谈会上曾公开谈到苏州文化产业的短板:“当前苏州文化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支撑力还不够强、细分领域还缺乏竞争优势,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同时,他也明确了苏州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定位为地标产业、支柱产业。

如今,随着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苏州又进一步提出要“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的新目标。 而无论是出于补齐短板的需要,还是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的兑现,项目都是左右苏州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31日召开的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现场,16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额110亿元,涵盖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

透过这16个重点项目的签约可以看到,苏州正将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落到实处。

同时,这些项目涉及的领域,也与苏州大力推进的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具有极大的适配度。

会上,曹路宝提到,要聚焦“两个重点”,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新优势。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更多“高原”和“高峰”;要推动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赋能,引领文化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而引进这些大项目,不仅匹配了城市顶层战略,还可以补齐苏州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大的短板,称得上是“对症下药”。

那么,如何让这些大项目落得下?这就需要为项目搭建起载体。

会上也提到,苏州将聚焦“两种载体”,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中之一,便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要坚持“一园一特色”打造。

对苏州而言,发力产业园区建设,有助于进一步聚焦文化产业中的细分领域,吸引更多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真正达到延链补链强链的效果。

而在搭建起了载体、引进了项目之后,如何做好后续服务,让企业和项目愿意来、留得住,则更加考验主政者的智慧。

在推进大会上,《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也正式发布,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载体建设进度、加强企业引培力度、鼓励文化人才引育、健全生态体系塑造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举措。

其中,特意提到将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并要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行业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

对苏州而言,将文化产业与人才工作深度挂钩,可以为产业发展招引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大局,进而成为支撑苏州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踏上新赶考征程,曹路宝曾明确表态,要自觉把苏州现代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来审视和谋划,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敢为先锋、勇立潮头,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而通过苏州提出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的担当与作为,打开一扇称得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窗口”,也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