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见证丨丁少春:“拓荒牛”辛勤耕耘与高新区共成长

三十·见证丨丁少春:“拓荒牛”辛勤耕耘与高新区共成长

高新区发展的30年是一部薪火相传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不懈追求的发展史。30年来,一代代高新区人在“开放、创新、务实、争先”的高新区精神鼓舞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回首来时路,砥砺再出发,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上,高新区一定会大有作为,衷心祝愿无锡高新区明天更美好。

——丁少春

三十·见证丨丁少春:“拓荒牛”辛勤耕耘与高新区共成长

1992年,无锡高新区成立,热血青年丁少春踏上这片热土,与首批17位同伴一起成为“拓荒者”。30年间,从田野阡陌到现代新城,丁少春始终辛勤耕耘在这片热土上,同时也见证了高新区的跨越发展。

01

乘改革开放东风

高新区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

“无锡历来敢为人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开辟经济腾飞的第二战场。”丁少春介绍。

在丁少春看来,无锡成立开发区抢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乘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快车。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无锡作为上海的近邻,有条件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并在参与分工中实现提升和发展。对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乘势而上,经过几番论证,果断决策定下锡城东南一片土地作为无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

丁少春说,在建设开发区方面,高新人展现了高效率。开发区建设,交通先行!1991年1月,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领导指挥组成立,紧接着拉开了当时的主干道旺庄路、旺庄西路及旺庄铁路立交桥、公路立交桥的设计建设序幕。1991年12月30日,旺庄路建成通车,承载着无锡开放型经济重任的轮子,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年头坚实地启动了。1992年的11月国务院正式授予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子,当时全国总共有52个这样的国家级开发区,江苏有4个。

30年前的1992年,是无锡高新区的诞生之年。丁少春那年25岁,可谓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当年,丁少春5月份刚结婚,6月份就来无锡高新区管委会报到上班了。“当时我们都是怀揣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来的,因为开发区是新生事物,到这里工作对年轻人成长肯定会有所帮助,我们希望与高新区共成长。”丁少春说。

“刚成立开发区时,启动资金仅有1000万元,开发区经过建设,进驻了一大批企业,有了自己的税收,形成了财政收入,并且呈几何级增长,去年无锡高新区财政收入已达243亿元,GDP达到2271亿元,财力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丁少春说,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无锡高新区从占地5.45平方公里的“小不点”,已成长为220平方公里的经济大区。

02

无惧困难

彰显艰苦创业的高新区精神

30年来,回忆起当初创业的艰辛,丁少春依然记忆犹新。

1992年成立开发区时,还没有正式的办公室,丁少春和同事们借用当时的旺庄乡外下甸一幢废弃的厂房作为办公室。过了几个月,管委会建了一排临时的简易用房,共有18间,管委会全体人员才得以搬到简易用房里办公。

丁少春到管委会工作之前,在市级机关部门上班,到了新地方工作,废弃的厂房代替了条件较好的标准办公室,对此,他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早有心理准备。“因为,在抽调之前,我已作好了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办公条件用‘漂泊不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开发区工作的前10年间,办公场所共搬了9次,几乎每年都要搬一次‘家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丁少春说。

当时的开发区,一眼望去,到处是农田村庄,离市区有6公里的路程,工作人员主要靠自行车、摩托车上下班和联系工作。夏天晚上值班,没有热水洗澡,就用自来水冲一下。有时蚊子多了,点蚊香也没有用,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大家经常白天工作,晚上开会,还要值夜班。由于没有睡觉的地方,丁少春值夜班时就睡在办公室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上。

由于人手比较少,单位没有食堂,中午吃饭没有着落,大家只好想办法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搭伙”解决午饭问题。后来虽然设立了食堂,但没有处室负责做饭,于是大家当起了“厨师”,如果哪位当天有空,就主动担任“大厨”,大家轮流做饭。虽然饭菜比较简单,但大家都吃得都很开心,就像一个大家庭,相处十分融洽。

图片

每天工作十分繁忙,身体有时难免感到疲惫。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管委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比如打篮球,有的时候还举行锡剧演唱活动等,让大家放松一下。

“创业的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工作氛围很好,18个人分属三个部门,大家有所分工,但只要领导布置了任务,就不分彼此全部扑上去,我在综合管理部工作,对于招商引资签订投资协议,也积极参与其中配合工作。大家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丁少春说。

03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

无锡高新区成立之初,就志存高远,力争在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列。由于招商引资表现突出,无锡高新区形成了著名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和“欧美组团”,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2016年新吴区挂牌成立,与无锡高新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了高新区的竞争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无锡来说,如何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发区,如何引进外资,如何服务外企,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经验,连到哪里去找项目也缺乏渠道,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成立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丁少春介绍,新加坡在发展经济与工业基础设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也非常密切,而跨国公司则有雄厚的资金,两者联合拓展市场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新加坡工业园因此成了外资企业投资的一个落脚点。

在与新加坡方面的接触洽谈以及在之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园区建设运营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利用外资引入完全市场化的机制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区;引入“亲商”理念,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为落户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由中新合资的园区开发公司负责招商服务,由海外专业招商机构负责海外招商,正确处理政府理性作为与企业商业运作的关系;不求大,但求优,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这些园区开发运营的理念和做法,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和推广,但在当时都无先例可学。作为一个由政府推动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高科技工业园区项目,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是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块引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试验地。很多外商投资项目,是从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开始了解无锡,如希捷、西门子、村田、阿尔卑斯等。

对于高新区来说,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投资环境。“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一直是鲜明的底色,这是保持强大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丁少春介绍。1998年4月, 无锡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宣告成立,在全省首创“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个头”收费的“三个一”创新服务体制,打造了高效务实投资环境之门,赢取了高新区跨越发展的“高新区速度”和先人一步、快人一招的“高新区创造”。

丁少春说,高新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创新、务实、争先”的高新区精神,这在项目招引上也得以充分体现。2006年,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竣工投产,是当时全国投资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全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主要生产8英寸和12英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个项目简称“812”项目。该项目以其航母级的超大体量、世界级的超高水平以及超乎寻常的洽谈、审批、建设速度,改写了中国乃至全球IC产业的大格局。这里诞生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812”精神,就是放眼世界的赶超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

“回望无锡高新区30年建设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无一不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结果。”丁少春深有感触地说。

图片

丁少春 现为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审计局局长。1992年,无锡高新区成立,丁少春踏上这片热土,与首批17位同伴一起成为“拓荒者”。1992年6月-1993年5月在无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作;1993年5月-1995年3月在市财政局开发区分局工作;1995年3月-2008年9月在无锡新区财政局工作;2008年9月-2016年5月在无锡新区审计局工作;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监察局工作;2018年8月至今在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审计局工作。2002年获无锡高新区“拓荒牛奖”,2012年获无锡高新区“20年贡献奖”。

文字 | 张安宇

来源 | 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