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爱拼才会赢——写在无锡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30周年之际

科技创新,爱拼才会赢——写在无锡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30周年之际

翻开《旺庄志》,有这样一句话:1992年7月,无锡市政府正式确定陆巷村为无锡高新区先期开发区。

当时的高新区位于郊区的旺庄乡,距离城区6公里,区内只有一条名字叫“旺庄”的路,这条路就像是一条加宽的田埂,环顾四周,目光所及处都是成片的农田。

繁华从这里开始。

三十年过去了,万顷太湖边,高楼林立。

科技创新,爱拼才会赢——写在无锡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30周年之际

如今的无锡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殊荣的背后离不开四个字——科技创新。

三十年来,无锡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引进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成果转化,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爱拼才会赢。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无锡高新区,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各个部门都在拼。拼,已经成为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种常态。

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

拼人才:人才开发 向深拓展

几个月前,无锡市委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实现“后万亿时代”目标,无锡成为继苏州和南京之后江苏第三个GDP万亿城市。无锡实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大支撑从何处来?

答案是人才。

“科技创新的根源是人才,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无锡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科技创新的故事也是科创人才选择无锡高新区的故事”。

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让无锡高新区产业发展面临生态瓶颈的制约,到了一个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高新区不得不忍痛对沿湖周边的工业企业痛下杀手。

那些曾经创造过“苏南模式”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并转或迁离。

这座以开创“苏南模式”而闻名的工商业城区,虽然已经在集成电路和光伏产业上杀开了一条血路,但在“往何处去”的问题前,还在探索之中。

这时候,无锡高新区太科园科技经济发展处处长马晓东在中国科学院网站上看到了一则会议通知,里面提到了“机场防入侵传感网试验工程”。他立刻打电话给中科院,对方说这项工作由上海微系统所承担,具体负责人是刘海涛。

今年54岁的刘海涛,2009年来到无锡高新区。从大西北来到江南水乡,从一名原子核物理学家转型,组建感知集团,开创了领先世界的中国物联网产业。

十三年前,那个来自无锡高新区太科园的邀约电话,足足打了近2个月,才被刘海涛在偶尔回办公室的时候接到。

“无锡高新区的诚意,与我手头正在起步的研究课题高度契合,足以让我放下稳定的科研工作,投身物联网的蓝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海涛记忆犹新。

2008年11月19日,无锡高新区与上海微系统所签约,共同发起成立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刘海涛担任负责人。

无锡高新区物联网的第一颗种子,就这么种下了。

一切从零开始。

无锡高新区对研究中心非常重视,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都会在中心开一个协调会,请区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来了解需求,形成会议纪要,由专人负责落实。

“我一直做科研,很少和市场、企业打交道。高新区扶持一个‘门外汉’创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刘海涛说到当初的起步,由衷感激高新区的帮扶。

那时,他基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感知中国”的理念得到了肯定。

“那年,我下定决心,要先行一步,在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办一家集物联网研发与应用于一体的‘感知中心’经济实体。”刘海涛说,“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也将微系统信息网改名叫传感网,也就是如今的物联网。”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刘海涛曾获得“CCTV经济年度人物”,获奖理由是:“他让人与万物沟通无障碍;在高科技领域,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

林茂鸟归,近悦远来。

“提高区域资源供给硬实力,加大政务服务力度,才能吸引人才;群贤毕至才能优化区域产业资源,填补技术空白,实现政企双赢。”无锡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面临着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的人才虹吸,需要更完备的人才政策和科研生态以增强竞争力,吸引尖端人才。

为此,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在全区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无锡高新区将迭代升级‘飞凤人才计划’政策,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帮助人才解决安居、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加强尖端人才吸引力;同时扩充人才总量,力争到2024年全区人才总量突破33万人。”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拼企业:科创企业 向强发展

吸引人才的目的是攻坚增产、助力经济发展,而经济市场的主体是企业。

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积蓄发展后劲?

《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顶层设计清晰而坚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型企业作为最具核心前沿技术和市场价值的企业群体,是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城市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

“过去人们在检查肝病的时候,需要手术取病理样本检验,且往往到晚期才会去检查。海斯凯尔自主研发了肝脏无创定量诊断系统,只要皮肤碰触2分钟就能进行肝脏的早期检测。”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斯凯尔”)创始人邵金华谈起这项给众多肝病患者带来便利的研发成果时,甚是自豪。

记者了解到,海斯凯尔从事的是创新产品,所以公司在研发产品的时候,绝大部分核心部件市场上没有现成的,从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是从零开始。

在海斯凯尔研发的产品中,一个关键部件是检测器探头上轻便手持的瞬时振动激发器,原来国内只有工业用的产品,重达几斤,无法应用。

海斯凯尔研发人员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和国内大学的专家一起携手,经过多次设计、加工、修改和测试,将该激发器重量降低到了50克。产品最终在本地量产,现在检测次数已经达到4000万次。

据邵金华介绍,该公司创业初期遇到许多“估计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瓶颈,好在无锡高新区给予了很大帮助。“落地高新区后,我们受到了入门指导和政策扶持;后续高新区进行一系列产业链招商,本地上下游供应链的企业开始聚集,为我们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便利。”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仅需要企业的自主意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梯队。”无锡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高新区紧密结合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特征,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分类扶持和靶向培育机制,并积极探索实践“123”模式,即把握一个战略导向、发力两个驱动要素、构筑三个成长支柱,聚力打造创新型企业成长高地。作为“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无锡高新区在今年发布的“高新区科创企业行动计划”提出:在五年内,每年投入不低于30亿元企业扶持资金,累计培育科创上市企业30家,新增上市后备企业300家,以增强科创产业实力。

无锡(国家)软件园 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

拼载体:平台载体 向高攀登

科创载体作为科创企业培育土壤,往往能反应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程度。如何加速培育优质科创载体,这对当地孵化载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出了考验。

“升级科创载体物理空间,对于园区而言,首先要‘腾笼换鸟’,淘汰夕阳产业企业和非产业链相关企业,再进行空间的重新规划、新建拓展。”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负责人匡宏告诉记者,目前,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二期已经进入了桩基施工收尾阶段。

“一期原来设计规划的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更倾向办公。但企业入驻后要建实验室、生产基地,受原有楼层结构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对空间进行二次‘特殊设计’。”匡宏介绍,“二期采用弹性空间设计,设计之初就使每栋楼都满足生产、研发、办公、生活配套等需求,虽然单位成本高,但是载体可拓展,这就给今后科创企业五至十年的升级迭代留了空间。在硬件上,二期的井道、通风设施、污水排放,以及每一层楼的承重、层高,都是为企业药品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而定制的。”

正是如此推进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区,精准选择细分领域赛道的科创空间需求,使得科创空间更垂直和聚焦。

除了空间赋能外,政策赋能、产业赋能在科创载体的更新迭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园区内,一些初创企业及科技企业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间接融资的力度,同时健全产业资本直接融资体系,促进科创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东庄电力电子科技园副总经理陆莱表示。

“在长远发展上,产城融合是园区努力的方向之一。园区内引入了省食药监药械审批中心、特殊食品创新中心等审核检测平台,结合本地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科目优势,共同提升园区的项目孵化器功能。”匡宏表示,尝试“房东模式”到“合作伙伴”的科产城人融合的区域发展理念,进行科创载体的软环境建设,可以在政府、企业、市场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太湖湾科创城片区正成为“十四五”头号工程。

与此同时,在太湖湾科创带的“一带牵引”的重要助力下,促使无锡高新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坚定。

数据显示,目前,无锡高新区拥有2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创载体总数量在全市领先,但放眼全国,其“国字号”“省字号”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仍然偏少。

对此,崔荣国表示:“今年年初,我们提出了‘三年内建设4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的目标,要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园区资源整合、优化调整,强化科技园区分类规划、分类建设,支持东庄科技园、北邮国昊、天安智慧城等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加快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建设。”

安捷物联

拼生态:创新生态 向优提升

榕树,枝干长出须根,努力寻找地面,根基稳固后,根须又长成树干,撑起一片蓝天——这样的生态格局,用来形容无锡高新区当前多点布局的“科创飞地”工作,可谓再贴切不过了。

“北上南下”“东进西拓”,这是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布局,主要面向北京、上海、深圳,还有已在谋划中的西安。

布局一年,高新区有200亿“落袋”。

其中,科创中心主导的一奇资本项目十分抢眼:创新招引外资新模式与一奇资本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无锡高新区(北京)创新中心,建立起基金型异地招商新渠道。

今年6月13日中午,刚刚离京的一奇资本合伙人王琨、首席科学官叶毓平第一站便来到无锡,与高新区科技局、科创中心相关领导共同探讨无锡高新区(北京)创新中心下一阶段的建设计划。

2021年7月至今,无锡高新区与一奇资本在北京合作共建的这块“科创飞地”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已经吸引了安捷物联长三角总部项目、软通开源鸿蒙科技总部项目等近10个项目入驻,其中基金类项目有4个,项目投资额超20亿元。

据悉,安捷物联是一家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物联网行业创新公司,天津市第一家获BSI(英国标准协会)碳中和认证的企业。

目前,安捷物联已与北京亦庄、上海张江等知名园区组建合资公司,并与华为、思科、研华、江森、霍尼韦尔等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该公司服务用户已超过1000个,每年减少碳排放达100万吨,每年可为项目降低运行能耗20%以上,节约各种设备的运维成本50%以上。

此次,安捷物联长三角总部基地将依托高新区低碳产业生态和人才优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面向长三角开展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的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工作。目标在两年内达到年产值过亿元,为区域实现“双碳”工作目标做出贡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软通开源鸿蒙科技总部——鸿湖万联(江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湖万联”)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服务的高科技企业,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后续将再增资,立足无锡高新区,辐射全国。

鸿湖万联

鸿湖万联是首批华为OpenHar-mony生态使能伙伴,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指导下,推出了业内首款富设备操作系统SwanLinkOS,并顺利通过开放原子OpenHarmony兼容性测试,接连实现船载终端样机、防疫产品电子哨兵样机等功能交付。实现全国产芯片与全国产操作系统的双国产战略推进,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崔荣国表示,“鸿湖万联落户高新区,将为无锡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源动力,也必将为无锡物联网2.0时代的加速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块“飞地”只是无锡高新区打造“科创飞地”集群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无锡高新区强势出击多点布局“飞地”创新中心,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资源集中地“抽芽扎根”,切实把“科创飞地”建设成为无锡高新区产业招商引智、项目离岸孵化、创新资源集聚以及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承载平台与展示窗口。

截至目前,“科创飞地”已累计招引项目100余个,含超亿元项目30多个,无锡高新区创新生态的“体外造血”功能日益强大。

科技创新,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撒手锏”。为此,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发展竞争,均高度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

谁占据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面对发展大局和创新大势,我们必须紧扣创新发展脉搏、顺应创新发展大势、赶上创新发展脚步,加快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挥最大能量,打好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崔荣国如是说。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作者:骆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