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栖息“梧桐树”——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三十年巡礼人才篇

“飞凤”栖息“梧桐树”——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三十年巡礼人才篇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土。一夜间改革春风激荡,探索者们一步脚印一首歌。

三十年后,一座高科技现代化新城,成为无锡东南角、太湖北岸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血脉相承的无锡高新人,接续前行,砥砺奋进,他们围绕“人才”和“创新”,种下招才引贤的政策“梧桐”,厚培人才项目生长的沃土,聚树成林,集林成森;他们踏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征程,走出了一条以政策和服务吸引人才集聚、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高速发展,又以产业壮大虹吸和海纳更多人才项目“飞凤归巢”的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招才引智之路。

图片

2022年5月,在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人才工作暨科技创新大会上启动人才服务提升年

二十年筑“巢”:从“0”到“1”的华丽蜕变

时光回溯到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无锡正式拉开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

然而,建区之始,摆在高新区面前的实际情况是:本土科教资源贫瘠,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不足……面对诸多先天因素制约,尤其是人才短板,趟出一条光明“来路”,从“人才”破题成为关键!

在此背景下,无锡高新区大胆引入新加坡先进模式和团队,创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加坡工业园,成功利用外方资源,引进新、日、韩、美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工厂,为高新区人才1.0时代完成了从“0”到“1”的人才与产业积累。

1995年在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无锡新区设立。

在此后近十年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以虚心问学的心态向外方学习,无锡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完成了本土管理型人才的经验积累,丰沃了创新人才和主体生长的“土壤”,一批批具有卓越创新精神和先进服务意识的园区管理者、领头人和实干家,应运而生。

2006年,无锡市率先启动“海归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以重金竖起“招才引贤”大旗,高新区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一时间,四海之内,“不知有无锡,但知530”成为美谈。

此后,以“人才”破题的无锡高新区,吹响了实施海外领军人才回国创业计划的号角,给予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先支持,短短几年,便汇聚了600多家重点人才企业,占全市1/3以上。

2008年12月28日,中组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行部署,同时公布了20家首批“海创基地”名单。无锡高新区比肩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高新区,成为5家入选高新区中身在二级城市的国家高新区标杆。

十多年前,王辉在浙江大学毕业后,又去德国读了硕士和博士,读大学期间所学为物联网相关专业。十多年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还在德国工作的王辉,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判断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于是决定回国创业,主动拥抱物联网大潮,在国内考察了几个城市后,最后选择了无锡高新区,创办了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与众多倾心无锡高新区的海归人才,共同掀起了一场“物联网”产业的革命风暴。

无锡高新区发展的人才史册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关键词:“开放”“务实”和“包容”。

2012年,站在建区二十周年的节点上,面对“从经济特区向科创新城转型”的全新命题,“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新课题被提上日程,此后,《科技领军人才重大创业项目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主体和培育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相继出台,集聚了大批人才。

图片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飞凤人才计划“1+X”人才政策体系

十年“高光路”:从“n~1”到“1~n”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之后,是无锡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年里,国资、外资、民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不同生态小圈交互叠加,从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到人才反哺产业爆发增长,高新区总结出一套“龙头企业+创新项目+人才团队”的专属引才秘笈。

阿斯利康、先导智能、华润微电子等“链主”在自主开展技术革新、布局产业新赛道的征程上,不断吸引海内外人才和项目,黎微明、张海涛、周德敬、李大明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纷纷涌现。在各个领域精耕细作,一批领军人才团队占据了传感网研发和应用领域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日联科技、菲沃泰等一批企业问鼎细分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

十年来,1500多个领军人才及团队在各大赛道上竞相“奔跑”,大咖“势能”加持引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1件跃升至129.7件,物联网产业集聚科技企业1400家以上,11家“隐形冠军”挂牌上市,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全球领先,产值占全国1/9……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形成产业新高地。

伴随“6+2+X”地标性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无锡高新区人才政策的“阿拉丁神灯”也不断拨亮“灯珠”,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照亮一座城市高光发展的人才之路和产业之路。

2018年,一个新计划正式发布,只为让更多人才“被看见”!

“飞凤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飞凤计划”)的出台和实施,转变了无锡高新区人才认定的评价方式、加强了人才工作的市场力量、加大了人才计划的直接投入,完善了对企事业单位、引才平台、人才中介、金融路演机构的奖补激励,随着人才工作机制和系统政策的不断优化升级,该人才政策的“第一抓手”作用不断释放出强大的资源聚合效应。

四年来,经历两次升级,“飞凤计划”已成为一部去粗取精、集合了以往人才政策“基本法”精粹、保留了最受人才和企业欢迎的政策“宝典”。它完成了一次三十年来的系统性梳理和集成,对人才政策进行了由n到1的精选,又开启了人才政策由“1”到n个产业、行业的高版本升级,从粗放走向精细,未来还将逐步建立起全覆盖“6+2+n”地标性产业的精准人才政策体系。

“飞凤计划”施行“一行业、一产业人才政策”,顶尖人才项目“一人一策”配置支持资源,“一事一议”帮助人才和项目解决实际困难。

2020年,现代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两个产才融合文件出台,在关键链条环节人才支持力度上达到国内领先,当年就吸引百余家国内代表企业和人才落户,每年培育170余个区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才融合文件也正式发布实施。

从志同道合吸引人才,到做强事业留下人才。今天的无锡高新区,人才总量29.4万人,占全区常驻人口近半比例,高层次人才5.6万人。建成涵盖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匠、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在内的人才雁阵,各类人才遍布各行各业。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存储芯片、航天发动机等多个领域填补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微导纳米成功填补了我国在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的国产设备空白。

张小林团队带领的迪哲医药仅用四年时间,就成为无锡第一家科创板上市的全球新药研发企业。

航亚科技实现了进口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今年,又有喜讯传来,无锡高新区国家级人才入选数创近十年来新高。

图片

无锡兴华衡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双招双引:从“朋友圈”到“强磁场”的“三级跳”

“朋友圈”越做越大,“人才磁场”的三极吸引力越来越强。

“保姆式”服务,政策力度和精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再加上良好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构成了无锡高新区“双招双引”强大“人才磁场”的三极。

无锡兴华衡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华衡辉”)成立于2020年10月,是一家主要从事锑化铟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研发及生产企业,核心成员从事锑化铟、碲镉汞、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近二十年,有着丰富的研发和生产经验。

兴华衡辉创始人牟宏山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无锡,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高新区政策支持力度无锡排在全国前列,更关键的是无锡半导体行业整体实力很强,配套完善,工作人员表现出的专业水平及贴心服务,最终打消了我们的顾虑。”

当初令牟宏山倍感惊喜和意外的是:面对半导体企业建厂的诸多特殊需求,譬如为什么用水用电量偏大,厂房为什么要建六米五到七米五高这些专业性问题,招商人员对答如流。“你提什么样的条件,高新区就直接来给你做什么样的配套,找不到合适厂房,高新区就出面调配出临时周转厂房,还按照我们的设计要求为企业代建了15000平方米的二期扩建厂房,预计到明年5、6月新厂房就可以正式交付。”

成立于2021年10月的至讯创新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讯创新”),由工程院院士牵头,联合国内存储芯片行业领军人士发起,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存储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凭借良好的项目前景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额达数亿元,预计于年底启动IPO进程。

“无锡高新区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规模近千亿,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良好的产业上下游支持。至讯创新立足高端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可填补国内自主存储芯片的市场空白,也是对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强力补充。同时,高新区务实高效,‘无难事、悉心办’的服务理念,也给公司创始团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政府面向高层次人才的落户安家更是出台了全面的支持政策,这对于至讯创新的团队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公司人才的稳心留根也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董事长汤强接受采访时说。

江苏三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联生物”),是较早落地无锡高新区的人才项目。公司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阵列高通量蛋白芯片检测产品研发、生产,是国内全自动生物芯片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

在办公室,创始人施启尧正在为近期无锡市防疫检测协调企业资源。采访时恰逢无锡出现疫情病例,三联生物承担着无锡市每天10万管1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任务。此时,施启尧已连续40小时没有休息。作为早期落地高新区的企业,谈到高新区支持,施启尧深情说道:“当年我们是作为国家863重点专项人才被高新区招商引资进来,现在回想一下,假如当初没有选择无锡高新区,也可能我们的企业早就不存在了。”

施启尧坦言,对人才和项目的重视,在他看来不仅体现在优厚的政策扶持力度,更体现在政府做事的高效,对落地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解决。“2012年,我记得企业遭遇了一次停电,我们的生物原料对存储温度的要求极高,都是存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冰箱,停电对我们来说是致命的。当时向高新区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引起高度重视,不到一小时就恢复了供电,并且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高新区后来还单独为我们拉了一条专用线缆,从根本上解决了用电隐患。”

图片

至讯创新

党管人才:从“硬考核”到“虚务实”的转变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近年来,“党管人才”构成无锡高新区人才工作的一大突出亮点,也是高新区人才工作的第一“关键词”。

2016年,新吴区正式成立,在区、街道、园区相继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后,高新区进一步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责任,逐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38个职能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党管人才如何更加有力?区人才办发布“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人才工作绩效评估办法,明确了18项重要工作和30多个重点考核指标,“述人才”正式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对成效显著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开表彰,向区内一批优秀聚才单位、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专员累计发放了“跟奖跟补”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让人才工作的“主体”获得感满满。

同时,为践行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各部门、各街道(园区)主要领导采取“一对一”结对形式,联系服务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点对点管理、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第一时间为人才排忧,为企业纾困,在全区上下形成大抓、重抓、特抓人才工作的鲜明导向。

在每年一度的“双招双引”动员表彰大会上,17支“双招双引”队伍负责人接过目标任务书、扛起冲锋旗,“招才引智”的劲头堪比“招商引资”。

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是通过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确保人才工作把准大局、方向、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无锡高新区不仅注重人才队伍“数”的壮大,更注重通过服务提升促进人才发展“质”“量”齐飞,把人才的“引育留用”贯通,健全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譬如人才项目落地后需要投融资,高新区就把具体的“人才贷”和“人才保”连接给企业,协调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金融产品;企业尤其是新兴科技型企业落地投产后,产品投放市场受阻后怎么办?高新区想办法帮助企业做销售链接,或者采取优先购买的方式最大程度支持初创型科技人才企业,这也就是高新区经常提到的“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的五首型金融支撑政策体系。打造人才项目从招引到落地、从融资到达产的前后道服务体系,提供全程一条龙“保姆式”、贴身“管家式”服务,努力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这是无锡高新区强化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题中之义。

图片

江苏三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未来:从“飞凤计划”到“人才强区”的召唤

发达二线城市如何参与未来人才竞争?无锡高新区始终相信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政府做媒,“撮合”40多家企业与300多所高校共同建立高新区大学生实习基地,30多家企业在高校设立特色奖学金,连续十五年与清华大学合作,262名清华博士提供科技攻关、项目论证服务。

集成电路产业要加速崛起,真正实现产业自主可控,不仅要有高层次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要花费一定时间。2020年,高新区萌生了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全国集成电路设计青年人才“摇篮”的想法。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课程设计、宣传招生等工作,2022年的夏天100多名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准毕业生到高新区“走走看看”,开始接受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实训,储备了一批“芯”生代。

高新区还出台了青年人才薪酬补贴、租房购房补贴、青年驿站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深化与北大、西交大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年均引进高校毕业生8000人,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首选地”。

高新区也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市场化的措施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从2018年第一个德国海外人才工作站设立起,无锡高新区努力延伸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至今高新区已拥有美、加、英等国家的40多个海外“合伙人”。依托驻韩、日及欧洲招商代表处,牵手里昂、硅谷、伦敦开展“云上”招才引智连线,累计开展招引活动160余场次。

哈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校友会已经成为高新区人才事业的“合伙人”,在挖掘招商资源、推介营商环境、联系企业家、洽谈意向性项目等方面发力。2020年以来,依托“太湖杯”国际精英创业挑战赛等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在“以赛选才、以赛引才”上先试先行,广泛征集发动海内外4000多个项目参赛,160个人才项目落地,让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各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元宇宙、区块链等很多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要想在这些产业上领先一步,亟需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的投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说。

相传,古时候无锡西郊的锡山产锡。《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而无锡的地名,如今虽与锡无关,却表述出一个美好的愿望,“无锡”的无锡,如今充满无限希望,它与光伏、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密不可分……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作者:苏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