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产业“智”高点:“新吴”旁骛智造国际“锡”引力 ——无锡高新区“三十华诞”成果掠影

构筑产业“智”高点:“新吴”旁骛智造国际“锡”引力 ——无锡高新区“三十华诞”成果掠影

“智”高点上的“热带雨林”

产业风景

天高云淡。

站在无锡铂尔曼大酒店的楼顶,眺望远方,风光尽收眼底。

再过十来天,无锡高新区就将迎来自己30岁华诞。回眸来路,一条名叫“旺庄”的泥泞小道,竟然走出一个讲着吴侬软语的国家高新区,堪称奇迹。

构筑产业“智”高点:“新吴”旁骛智造国际“锡”引力 ——无锡高新区“三十华诞”成果掠影

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20强。

物联网产业营收规模超23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跨过千亿门槛,占全国九分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十强。

GDP突破2200亿元,增速无锡市第一。

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43.3亿元,增速位列苏南6个开发区第一。

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00亿元、增加值全市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值均为全市第一。

信手拈来一组数字,都能掂量出一种厚重的科技含量,体会到一股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无锡高新区犹如眼前的双子塔楼,作为地标,屹立于中国创新高地。

一方渔歌唱晚的乡土,一个走出“旺庄”的少年,是如何完成气质的蜕变、产业的升华,并快速抵达科创高地和市场高峰?谜团,如头顶上的云朵,不停地翻滚。

站在无锡高新区的地理制高点上,记者寻找另外的“制高点”。

远方,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锡的科研资源先天不足,只有一所部属江南大学,其他基本上是高职高专类的学院。我们不像北上广深等高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和科研院所。”无锡高新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他们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主体不是高校科研院所,而是企业。内育外引,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雏鹰企业一瞪羚企业一准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分类扶持和靶向培育机制。

今年前三季度,无锡高新区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810家,新落地重大科技项目152个,总投资规模349.16亿元,全区累计集聚科技企业5000余家。累计培育入库市雏鹰企业750家、瞪羚企业392家、准独角兽企业50强,入选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11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9家,独角兽企业2家。

借脑借智借力,提质提效提升。高新区建立以大学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研发创新链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无锡高新区先后引进和建设MEMS先进感知研发中心、瑞金长三角健康研究院、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 (特殊食品)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2022年,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大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

与此同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体系,与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实验室单位,以及具有研发功能的央企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或引导共建了近30家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其中,16家重点新型研发机构主

要聚焦物联网、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两大主导新兴产业。

“近几年来,累计达成超过一千项产学研项目合作,项目合作额突破4亿元。”有关人员介绍说,截至2022年9月底,全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72项,技术输出和涉外吸纳共计56.16亿元。引导骨干企业自主开展技术标准创新,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近150项。

从影速半导体打破光刻领域垄断,成功研制国际首台双台面高速激光直接成像连线设备(LDI),到微导纳米突破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制国内首条原子层沉积(ALD)设备量产应用……无锡高新区许多科研成果与创新产品,不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十年来,无锡高新区积极推进创新能力向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的实用化和产业化,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700余个,获得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无锡市腾飞奖等奖项150余项,累计建立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1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40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7件、是全市平均的2.6倍。

一家企业,就是一个科创主体。一款产品,就是一项成果结晶。一个园区,就是一方研发平台。一个产业,就是一根创新链条。

一个聚群,就是一所科技大学。

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无锡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61%,提高到2021年的70%。

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2012年的48.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

年专利授权数由2012年的8945个,增长到2021年的16081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的31件,增长到2021年的129.7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245家,增长到2021年的1042家,超4倍增长;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数量位列全市各板块第一。

科创板上市企业达8家,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0家,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全区人才总量达29.4万,国家、省、市三级人才项目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跻身20强,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两年荣获第二名。

无锡高新区通过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不断筑牢、筑高科创“智”高点,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智”高点上,有城,如太湖湾科创城;

“智”高点上,有园,如无锡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微纳园)、无锡(国家)软件园、无锡星洲工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东庄电力电子科技园、无锡天安智慧城重点民营园、零碳科技产业园、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航空航天产业园;

“智”高点上,有谷,如高新金融谷、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

“智”高点上,有仓,如医疗器械智慧储运集中仓;

“智”高点上,有带,如太湖湾科创带、大运河文化带;

“智”高点上,有基地,如鸿山智能制造孵化基地、科创城创新基地、德国默克生命科学一次性技术产品亚太区制造基地、捷普绿点Al智能终端模组研发制造基地、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

“智”高点上,有区,如鸿山旅游度假区、中欧产业合作创新区;

“智”高点上,有“巨人”,如华进半导体、银邦股份、智能自控、

德科立、同步电子、盛景微、晶源微、腾旋科技、晶晟科技、会通轻质材料、英臻科技、儒兴科技、金风软件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智”高点上,有外资方阵,如SK海力士、阿斯利康、村田、三井住友、夏普电子、三星电子、乐友新能源、阿尔卑斯、索尼数字、珀金斯、希捷、仲汉科技、博世动力总成、博尔豪夫、海尔曼太通、松下、通用、菲尼萨、卡特彼勒、航空电子、理昌、乐友等美资、日资、韩资重点外资企业。

依托“智”高点,无锡高新区高举高打一—

全力打造“6+2+X”现代产业体系,培育超干亿产业集群3个,超500亿产业集群2个。2021年,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5%、20%、15%、15%,全市占比均位居第一。

作为中国物联网第一区和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串珠成链,目前物联网企业集聚超过1500家,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约占全市规模的2/3,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产业人才总量达到6.8万余人。11家“隐形冠军”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和3家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高新区。全区累计实施应用示范项目130多项,其中国家级立项6项、省级专项8项、市级重点专项68项。

未来,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精神,为全国物联网规模化应用提供试点示范:

打造“1+5+X”集成电路创新集聚区,牵头推动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联盟”,产业产值跨过干亿门槛,占全国九分之一;

构建“1+3+X”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格局,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十强;

智能装备产业产品门类齐全、规模国内领先,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今年4月发布的《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版)》中显示,无锡高新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已位列全省第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智”高点上,无锡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已演进为生态系统范式,呈现出产业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突出特征——

不仅有一些“参天大树”,有丰富多样的“植被”“动物”和“昆虫”,还有盘绕相通的“根茎”等等,与此相伴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以创新思维进行优化的创新环境。

无锡高新区俨然就是一座高新科技产业的“热带雨林”。

从水乡走向城市,从少年走向极具“锡”引力的科技超人,从江南小园区走向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20强,创新诠释了无锡高新区的成功。

三十而立,立在初心、立在科创、立在产业、立在潮头。

站在新的起点上,无锡高新区“新吴”旁骛,将继续坚持“高”的本

色、专注“新”的成色,从“创新高地”向“创新高峰”进发,不断智造国际“锡”引力,向着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的目标迈进。

三十华诞,归来仍是少年。

拿地即开工:营商环境的“锡高新样本”

“太快了,仅24天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日前,无锡尚沃医疗项目顺利完成竣工验收,成为江苏省首个实现“拿地即开工”到“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的工程项目。

“全程提速12个月,时间压缩90%以上。”无锡尚沃医疗项目负责人徐杰说。

在太湖湾,亲身体验“高新速度”的企业一拨接一拨。

9月30日,“多证联发”项目颁证仪式在无锡新吴区政务服务大厅举行。

威伊艾姆高端电机研发生产区、耐思生命科学总部园区、中欧低碳产业园产业集聚区等项目负责人取得了各自项目的“五证”。自此,该区省、市重点项目全面实现“拿地即开工”,为企业早日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今年以来,无锡高新区紧紧围绕“项目评估论证‘再提前’、审批服务‘再提效’、验收发证‘再提速’,实现项目‘策划即入库'‘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在全市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率先落实,提供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专班专业精准服务,实现了项目策划及时性、系统性,“拿地即开工”规模化、规范化。

随着“拿地即开工”的全面推行,无锡高新区的营商环境探索、设计和实践开始由被动更新向自主创新“进阶”。

其背后,足见决策者、设计者和执行者的智慧、胆识和辛勤。

据了解,以往的“联合验收”存在两大痛点:一是针对多个单项验收同时一起进行,不符合竣工验收规律;二是联合验收环节多、材料复杂等问题。

针对痛点,无锡高新区开出了几味“药方”一—在无锡全市率先制定《联合竣工验收服务手册》,把事项名称、受理部门、联系方式、材料内容清单化,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个性化进度计划表,为企业精准导航、提高效率。根据项目收尾实际情况开展分阶段并联验收,给企业更多个性化选择。例如,优化后的联合验收事项精简为5项,有必选项,也有可选项,部分事项还可采用告知承诺制。

为了让“拿地即开工”成为一件常态化的平常事,无锡高新区全力推行“悉心办”一—前移服务“N对1”。根据企业需求,个性化定制“N证联发”套餐;从以往企业“1对N”变为部门“N对1”。

创新服务“N合1”。根据项目实际需求个性化定制方案,区行政审批局在“拿地即开工”模式基础上叠加创新举措。建设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整体或分阶段申请施工许可,大大提高施工许可办理的灵活性,实现项目开工建设“再提速”。

贴心服务“N加1”。区行政审批局项目代理人根据项目开工节点倒排计划,通过专业优势导航项目报建;帮办代办,一对一指导企业完成各项审批网上填报工作;窗口人员加班加点完成施工许可证的审批和出证,用延时服务与项目开工时间赛跑。

全链服务“N归1”。通过牵头成立项目服务专班推进联合验收,根据“一口受理、部门联合、分段并联、限时办结”的原则,对单项验收合理精简合并,提高全区项目竣工验收效率。

据了解,自率先在全市推出“拿地即开工”以来,新吴区行政审批局协同市审图中心、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住建局、招商等部门通过容缺受理“零阻力”、高效审批“零时差”、贴心服务“零距离”等“三个零”的创新服务举措,将项目从领取不动产证到施工许可证的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80天缩短到30天之内。

目前,无锡高新区今年的省、市重点项目在三季度全面实现开工,平均每个项目缩短时间近100天。

截至9月,无锡高新区新增投资项目737个,同比增加2.36%,投资总额1192.26亿元,同比增加5.16%,均列全市第3;新批超亿元项目158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3个,超50亿元项目5个;发放施工许可证156张列全市县(市)区第二;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709宗,交易金额113.39亿元。

事实上,“拿地即开工”只是无锡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无锡高新区创建“亲商理念”和“一站式服务”,将其作为服务园区企业的最高宗旨,营造出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后来,这种“亲商理念”和“一站式服务”服务机制被成功复制到整个无锡新吴区和无锡市,成为对客商投资服务的标准模式。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根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四要、四区”新标准一—

要聚焦“优质高效、公平有序”,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做优市场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法治秩序,打造政务环境最优区。

要着眼“对标一流、勇立潮头”,提高政策含金量,提升政策精准度,推动政策快落地,打造政策供给最优区。

要立足“贴心及时、全程无忧”,做好个性服务,用好投资工具,抓好探索突破,打造为企服务最优区。

要锚定“全面系统、高端优质”,涵养上通下达的产业生态,构建亲清和谐的政商关系,打造高位优质的配套体系,打造便商利商最优区。

在“四要、四区”标准驱动下,无锡高新区实现了审批模式创新、改革成效显著、服务水平跃升的营商局面一—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编制《实施方案》及四类清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进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累计办理“一照多址”44户。推进“一址多照”改革,完成3个集群登记场所的登记并对外公示。

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推进开发区赋权承接,承接行权204项,综合承接率90%。主动对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成立全市首个太湖湾科创带跨区域“通办服务专窗”。推动“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创新工作,发出全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

探索个人灵活就业“1+N件事”,获国办电子政务办主要领导高度认可。

提升“办照即营业”覆盖面。企业开办专窗从8个增加至10个。通过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表填报、一窗受理、一次领取,压减业开办时间至2个工作日以内,最快0.5个工作日办结,全面实现“办照即营业”。

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领跑全市。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度91.1%、事项即办能力58.6%,不见面办理98.2%,均列全市第一。

拓展电子证照应用。率先与无锡市电子证照库、电子印章系统实现对接,试点完成电子签章制发及业务系统联调,实现政务系统审批事项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实现企业营业执照等材料免提交,发出全市第一张《开挖、占用路面施工作业许可证》电子证照。全年签发电子证照4604张。

提升“一网通管”能力。按照统一事项管理、标准规范、风险预警、业务协同、投诉举报、门户服务、评估评价等“七个统一”,逐项推进“领事项”“编实施清单”两项基础性工作,各部门均完成了实施清单编制,质检合格率100%达标。监管事项入库数1765项,监管数据准确率100%。

透过无锡高新区一系列的创举,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超一流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手段,还看到了心悦诚服的营商佳境。

2021年,无锡高新区新设内资企业10275户(其中法人企业9435户),注册资本总额641.7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74%,注册资本总额增加2.75%。

资本市场崛起“锡高新军团”

“铛”

“铛”

“铛”

10月13日上午,无锡亿能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能电力”,股票代码837046)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云上市”仪式上敲响的钟声,通过银屏传到无锡公司“云会场”,仍然震耳欲聋。

亿能电力由此成为无锡高新区第一家,也是全市年内第一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作为一家深耕输配电设备领域十余载的高科技企业,亿能电力此次成功上市,让企业进入了裂变扩张的“新纪元”,也为活跃于资本市场的“新吴军团”再添一支“劲旅”。

路,始于27年前。

吃第一只“螃蟹”的是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威孚集团”)。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国内汽车零部件著名生产厂商,经过股份制改造,于1995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B股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无锡高新区首家上市企业。

驶入资本的“高速公路”,威孚集团“换档”加速,如今旗下有18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家合资公司,全球员工近8000人,是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100强企业。

此后,无锡高新区企业不断抢占科技高地、创新高地、市场高地,向资本市场发起一波又一波冲剌。

据了解,“新吴军团”的上市之“锡高新军团”频频刷新历史记录。

2019年12月,无锡祥生医疗科技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市场,成为科创板无锡第一股。

2005年4月,无锡尚德太阳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2021年6月15日,华润微电子(以下简称“华润微”,股票代码688396)收盘价75.9元/股,总市值1002亿,成功迈入“千亿俱乐部”,成为无锡高新区第一家超千亿的上市公司。

2022年8月,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以下简称“德科立”,股票代码688205)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市场,成为今年全区首家、高新区第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拥有上市企业31家,其中科创板8家、北交所1家,上市后备企业近百家,4家在会企业和12家上市辅导企业,以及近百家上市后备企业,呈现出企业竞相上市的喜人态势。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乃至港交所、纽交所,都有“新吴军团”的身影。

有了资本的“加持”,无锡高新区企业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奥特维通过上市募集资金11.8亿元,用于高速率光模块产品线扩产及升级建设项目、光传输子系统平台化研发项目等。

宝通科技主营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业务,近日荣登《2022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入选元宇宙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企业200强。

德科立主营业务涵盖光收发模块、光放大器、光传输子系统的研发、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通信干线传输、5G前传、5G中回传、数据链路采集、数据中心互联、特高压通信保护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领域,在光放大领域市场占有率占据国内前二。

小天鹅电器、无锡先导智能近日荣获2022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

“锡高新军团”的崛起,绝非偶然。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强区主导战略,以“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为抓手,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中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和挂牌上市计划,积极构建“组织推动、政策拉动、基金撬动、培训引动、宣传发动、多方联动”的企业上市推进机制和工作格局。

引进设立股权投资基金12家、基金规模237亿元,全国首个百亿级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落户高新区。

与盛景微电子、卓海科技、日联科技、中感微电子、创达新材料等50家上市后备企业签订上市备忘录,提供“无难事、悉心办”的精准服务。

成功设立全市首个欧洲跨国企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阿斯利康药业),提升金融粘度。

向盛景微、德科立、微导纳米、耐思生命、朗贤轻量化和三联生物等6家企业颁发了总计1800万元的上市扶持奖励。

前不久,无锡高新区又放大招一—完善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出台《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倍增计划》,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从宏观上为各类企业上市进行引导、指导和激励。

在政策的激励下,无锡高新区劲刮“上市风”。

无锡硅动力和卓品智能成为江苏省2022年度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拟入库企业。截止目前,全区共计49家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入库企业。

据悉,“十四五”期间,无锡高新区将继续瞄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着力构建“储备一批、辅导一批、报会一批、上市一批”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力争实现上市企业数翻番,做大做强“新吴板块”,让更多今天的“潜力股”,成为明天的“绩优股”“实力股”。

“飞地经济”探索者成为“科创飞地”领跑人

从罚球线顶弧前沿突然起跳。像一只鸟,在空中飞翔。

滞空的手臂,如一道闪电,掠过三名湖人队球员的头顶,抢在双脚落地之前,奇迹般地把球扣进了篮筐。发生在1991年NBA总决赛这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让迈克尔·乔丹从此享有“飞人”的称号。

在无锡高新区,也有这样一群“飞人”,他们候鸟般地飞越大江南北,不停地寻找理想的“赛场”。

只不过,他们玩的不是篮球,而是“科创飞地”。

“所谓‘科创飞地’,其实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武汉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介绍说,飞入地主动出击,将触角直接伸到经济、科技更为发达的飞出地,寻找并引进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在中国,无锡高新人算得上是“飞地经济”的“拓荒牛”和先行者。

1993年底,无锡新加坡工业园落户无锡高新区,它是新加坡政府与无锡市政府的双方国有公司合作的“飞地经济”实验区。

这是继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之后,中国第二块“飞地经济园区”。

通过这块“飞地经济”实验区,新加坡扩大了跟中国的合作领域,而无锡高新区也借助这块“飞地”,实现了经济爆发式的增长。

截至2021年底,园区开发面积约3.5平方公里,累计吸引投资总额超60亿美元。园区客户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60亿元,园区单位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超217亿元,是国内工业园区中的“亩产英雄”。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无锡高新区决定到寸土寸金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设立离岸“科创飞地”,利用三地得天独厚的创新环境与条件与调动全球资源的平台能力和三地的人才、技术、产业、市场等创新创业资源,通过飞地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要素“双向开放”、产业科技“双向融合”,探索创新策源地研发一创新中心孵化一无锡高新区产业化的资源导入发展路径。

2021年,无锡高新区“科创飞地”正式“试飞”。一批无锡“飞人”空降北京、上海、深圳。

“只不过,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不是按照传统的招商中心模式来运行。而是梳理出本地产业升级中的资金需求、共性技术难题,根据创新资源分布,实现差异化运作、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产业能级。”一位飞地运营专业人士表示。

北京中心频频告捷:引进安捷物联长三角总部项目;成功发起成立10亿规模的双碳基金,支持零碳产业园建设;引进软通开源鸿蒙科技总部项目落地;基金招商业绩喜人,愉悦资本、软银资本、美团龙珠等基金先后落户中心。

上海中心屡有斩获:截至目前,已有海南医理、百仕达、启益医疗、精宸科技、医时科技、智众医疗等6家上海企业入驻孵化。

大湾区中心开局不俗:大族机器人、谋仕微、爱乐司、禾沐微、逍遥科技等5家深圳企业签约入驻;与芯师爷等6个协会机构合作伙伴签约。

截至目前,无锡高新区三地创新中心共租用、购置载体面积约3700平方米,总投资规模近2亿元。运营一年来,三地创新中心共已招引落地科技、产业项目100余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近200亿元。

从中国“飞地经济”的探索者,到中国“科创飞地”的领跑人,无锡高新区科学谋划,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成为中国高新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的又一创举。

星洲工业园:高科技零碳园区

的“碳”路人

攀登高峰,或走向低谷。这是大多数探路者前行的路径。

作为中国高新产业园区的探路人,无锡高新区星洲工业园(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选择是,产业发展不断攀高,能耗和排放一步步走向更低、更低的“低谷”,争做零碳高科技园区的“碳”路人。

星洲工业园是无锡最老牌的高科技工业园,也是国内最早建设开发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1993年,在新加坡政府和江苏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园区借鉴新加坡开发裕廊镇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利用外资合作建设工业园区。”星洲工业园董事长杨二观感慨道,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挖土机跟我走。”

在开拓者的第一声招唤下,星洲工业园踏上了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征程。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规划建设绿色工业园区还缺乏经验,与新加坡的合作为无锡星洲工业园开发建设植入绿色基因创造了条件。

当时,星洲工业园产业规划定位于集成电路及高端电子零部件和精密机械及装备两大支柱产业,招商目标瞄准国际一流高科技公司,走产业高科技、资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园区的产业特色,决定了企业的能耗98%以上都集中在电力。”杨二观说,中新合作双方本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园区开发建设同时,自筹资金建设园区配电网。

当时,国内尚无先例。

经过努力,敢为天下先的无锡市政府和供电部门批准了新方提出的方案,园区自建自营增量配电网,110KV变电所接入国家电网,10KV或380KV接入企业用户。

实践证明,星洲工业园电力服务模式大大方便了客户,节省了电力成本,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

1997年5月,无锡星洲工业园在江苏省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综合经济指标考核中获得四个第一:每平方公里实际利用外资额第一,工业产品销售额第一,出口创汇额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第一(人均100万元以上)。

比起夺得四个第一,更令星洲工业园感到欣喜的是,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均处于较低水平。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工业园区都如此“低碳”。

据悉,目前全国约有2500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场景之一,工业园区对全国经济贡献占到30%,但能源消耗也占全国的66%,碳排放占67%。部分园区甚至存在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

因此,星洲工业园的“碳”索,即便是小小的一步,也极具示范意义。

即便是厂房屋顶,也成为星洲工业园的“碳”索的领地。

2013年,星洲工业园利用园区内的工厂屋顶闲置面积,大力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打造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其分布式光伏能源全部接入园区配电网,实现高效率自发自用,提高园区用能的绿色能源比重。目前园区光伏装机总容量已超18兆瓦,全年发电量超1800万度,每年可降低碳排放约1.23万吨。

2017年,园区引入第三方投资建设储能电站,电站以铅炭电池组作为储能载体,系统功率20兆瓦,额定储能容量160兆瓦时,接入4个10kV开闭所,共计6个并网点。储能电站通过“削峰填谷”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满足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储能电站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星洲工业园区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实现了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互联互通。

2018年,星洲工业园紧紧抓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机遇,积极申报国家增量配电网项目,成功取得电力业务许可,成为江苏省首家非电网企业家参股的存量配电企业和国内由社会资本运营园区配电网的先行者。

二十多年,星洲工业园不断探索工业园区的供用电运营新模式,已初步建成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适合星洲工业园区的智慧能源系统新结构,形成了“多能互补”园区局域智能配电网,成为国内由社会资本运营园区配电网的先行者。

目前,园区持续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集中供能能源站等减排项目,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启动零碳园区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星洲工业园走出了一条集约化开发、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良性滚动发展的道路。

在3.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集聚了110多家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累计吸引外资60多亿美元。

2021年,园区企业外购用电量总额达9.6亿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约0.072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0.4吨/万元,远远低于无锡市平均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事实上,星洲工业园的“碳”索,得益于无锡高新区的大环境。

“双碳”目标背景下,无锡高新区在“低碳”的底色上擘画“零碳园区”新蓝图。“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2020年,单位GDP能耗0.205吨标准煤/万元,约为全国平均的40%左右,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仅为0.38吨,约为全国平均的四分之一。

目前,无锡高新区围绕低碳技术革命,第一时间成立了江苏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第一时间与中金协鑫、一奇资本等行业龙头分别合作设立百亿“双碳基金”,第一时间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等开展低碳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据悉,“十四五”期间,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将瞄准“五地定位”,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倍增”,持续推动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低碳技术集聚区、产业示范区。

目前,无锡高新区已初步塑造出3条绿色产业链条:第一条,光伏产业链条,年产值接近500亿元;第二条,动力电池链条,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第三条,氢能源产业链条,在氢能源的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置身于良好的低碳环境,星洲工业园的“碳”索进入佳境。

2021年11月5日,星洲工业园在第十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上与远景科技集团旗下远景智能共同发布了《无锡星洲工业园“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报告》,明确提出,星洲工业园将于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6年实现碳中和。

据悉,这是我国首个基于科学碳盘查结果推演的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及路线图,也是建设低碳、零碳园区的实际落地案例。

基于规划,未来星洲工业园还可再建分布式光伏约5兆瓦,建设完成后,每年至少可产生500万度绿色清洁电力,减少约0.3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园区已规划在园内投资建设4×10兆瓦级天然气分布式发电项目,每年可减少至少1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借助碳中和路线图,星洲工业园进行中的低碳“碳”索,将成为国内工业园区打造区域能碳管理的“绿色样板”。

交响音乐奏响产城融合的恢宏

乐章

华灯初上。繁星沉入太湖。寂静中,突然响起的音乐,像月光一样,从深邃的灵魂中飘向广袤的世界,飘向喜欢音乐的心灵。

在无锡交响音乐厅,人们可以欣赏俄国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享受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生态,聆听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体会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

这一幕,并非想象。

据悉,无锡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一无锡交响音乐厅总用地面积约100亩,规划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位于太湖湾城市活力轴线中心翡翠河畔。

日前,由国内知名院士、大师、教授、乐团团长组成的“学术、专业、行业”三位一体的评审团,以专业的视角、严谨的态度优选出了前三名设计方案,力求打造一个外观具有标志性、功能具有超前性的世界顶级艺术殿堂,让锡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艺术盛宴。

无锡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代代传承、绵延至今、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份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既为新吴区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高新区注入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做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崔荣国表示。

“交响乐”的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通常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各组乐器组成。

从上述语意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起响”才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恢宏乐章。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在拥有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通过建设、修复、开发和打造无锡交响音乐厅、梅里遗址博物馆、鸿山旅游度假区和大运河(伯渎河)文化带,提高文化软实力。

悄然间,强大的文化基因,孕育出无锡高新区远大的梦想。

如果把无锡交响音乐厅当作一件交响乐器,它也许是一件弦乐器,也许是一件木管乐器。但它平地的“—声响”,奏响了无锡高新区产城融合的“空间规划交响”的“序曲”。

9月24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大会在锡城召开。

这是自2015年12月,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成立新吴区,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出台的首个系统性的产城融合规划。

从区政合一,到产城融合,无锡高新区一步步实现了从“产业园区”到“创新城区”,从简朴乡村到繁华都市的蜕变。

据悉,《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规划》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兼具现代化国际化视野,以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规划为统领,以各功能板块产城融合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为依托,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的总体规划目标:

——围绕“6+2+X”现代产业体系,即打造物联网及数字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加速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高端商贸和临空服务两大现代服务业,以及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技术领域未来产业。至2030年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至2035年产业总产值达15000亿。

一一规划形成“一核四心三轴”中心结构体系,其中,“一核”为太科城创新核,“四心”是长江路副中心、梅里古镇副中心、硕放临空副中心、鸿山度假区副中心,“三轴”包括泰伯大道一一伯渎河人文轴、长江路一一大运河活力轴、新华路一—太湖湾科创轴,构建“两城四区”六大产城融合功能区,为高新区(新吴区)高质量发展建立了坚实的规划支撑。

无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自古就是江南产城融合的典范。如今,无锡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又将是新时代的杰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对无锡高新区的产城融合规划给予高度赞许,他认为这是高新区对过去三十年发展奋进历程的集体致敬,是新发展背景下高起点的创新实践,是太湖湾科创带城市战略下的新吴响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在视频连线中希望无锡高新区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国家级智能制造高地和现代化人文宜居城区,并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扮演好“开拓者”和“急先锋”的角色,积累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崔荣国表示,站在而立之年的重要节点上,必须加快产城融合行动步伐,进一步建强更具高新气度、国际气派和吴韵气质的城市载体,促进“科产城人”高位均衡、全面发展。

据了解,一年多来,高新区依托国内一流规划团队,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聚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的目标愿景,科学审慎制定全区产城融合规划及三年行动,精心部署打造“一核四心三轴”空间发展新格局。

未来三年,无锡高新区将投资约3000亿元,建设600个项目。

如此一来,无锡高新区谱就了一部宏大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交响乐章”。

“6+2+X”现代产业体系如同铜管乐器。

“一核四心三轴”酷似激越的打击乐器。

无锡交响音乐厅、梅里遗址博物馆、鸿山旅游度假区、大运河(伯渎河)文化带犹如弦乐器、木管乐器。它们按照“规划”总谱谱就的旋律,一起响。

一起响一—

紧扣产业基石和吴文化发源地的身份标识,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标杆,探索存量园区更新改造模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引领传统工业园区向创新型产业社区转型;沿袭与焕新同步,建设彰显魅力的无锡美好生活典范。

一起响一—

或跌宕起伏。

或小桥流水。

或云起雪飞。

或震撼人心。

或云开日出。

或万马奔腾。

一起响,无锡高新区厚了一层文化底蕴,浓了一股现代气息,多了一份国际风范。

一起响,回音绕梁,不绝于耳。

在令人陶醉的音乐声中,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国家级智能制造高地、长三角开放创新窗口、无锡现代化人文宜居城区,将呈

现在世人的面前。

无锡,无穷的“锡”引力。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

作者:项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