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大江大海的阻隔,尘封于往昔的唏嘘;一通百通的自信,拉近着追赶的脚步。

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南通,适逢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已驶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今天,这座新晋“万亿之城”,正成为江苏重要增长极和上海都市圈重要成员。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南通聚焦“一枢纽五城市”主攻方向,突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上展现南通生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创新生态圈蓄积发展新动能

百年前,张謇先生创办大生纱厂,开启了南通近代工业文明。20世纪80年代,南通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的明星城市。

进入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最强动力源于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同样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置于今后五年着力抓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的首位。

在科技创新中占领制高点,方能实现高端要素资源聚集、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持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作为江苏江北首座万亿之城,创新已成为南通最硬核的发展引擎。

以南通创新区为核,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为支撑,南通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协同推进“一核四区多园”发展,推进区域创新协同化、科技创新产业化、创新体系生态化。

体制改革方面,南通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南通创新区与多地签订沿江创新联动合作协议,全市域“一盘棋”加速推进大科创格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南通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科创项目招引;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国际领先原始创新技术联合攻关。

科创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如今,南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据规上工业近半壁江山。2022年前三季度,南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8.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个百分点。

在南通,5G、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三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而起。

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得益于日益优化的创新生态。11月8日,2022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暨人才创新生态大会举行,以赛引才,最终209个优质项目落户南通。会上,南通人才发展集团发布了集“人才政策、创新载体、科技金融、人力资源、产教融合、乐享生活”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江海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共资助6.34亿元,截至目前南通市区“江海英才计划”引进的创业类企业累计新增投入104.9亿元,实现利润8.4亿元,缴纳税收10.3亿元。南通的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达到177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23位。

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表示,以沿江科创带建设为抓手,发挥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体系支持作用,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科创项目招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提升产业集群“含金量”“含新量”。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南通持续提升科技贡献度、塑造发展新动能。

跨江融合支撑高质量一体化

江海孕育,以“通”为名。南通得开放风气之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叠加,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江苏省党代会报告在“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部分中,直接提到“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南通要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好通”“向南通”是关键词。

今年,南通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起步港区正式开港;新机场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张皋、海太、北沿江等过江通道相继开工建设,“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未来通过城际铁路到上海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左右,实现与上海、苏南的一体化、同城化。

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公铁水、海陆空、江海河立体式大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的江北城市,南通畅联全国,既吸引了长三角资源加快汇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等23个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南通正大步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圈层。

全方位开展跨江科技合作,南通与上海共建创新资源合作和服务平台突破100家,6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加快,上半年35%的新签产学研项目源自苏南、上海。

与此同时,南通依托跨江合作园区,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每个县(市、区)实质性建立共建园区1个以上,招引来自苏南、上海产业项目150个以上。加快编制《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化跨江融合发展。

聚焦南通与苏州两城的最新互动,11月9日-10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率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南通考察。曹路宝表示,希望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园区共建、港口联动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让两市发展多得益、两市人民早受益,携手为全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南通市委书记王晖同样表示,希望苏通两地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完善多领域、多层次对接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科技协同、产业协作,推动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全省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争作贡献。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南通将发挥滨江临海、联通内外的独特优势,加快融入苏南、深度接轨上海,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新苏南”“北上海”,成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守好生态本底普惠民生

从百年前南通先贤、清末状元张謇主持制订中国第一部《森林法》,到如今建成平原上的国家级森林城市,南通这座城市青绿底色的背后,是对绿水青山的渴望与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此,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表示,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动长江大保护,高标准建设沿江沿海生态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出江入海生态屏障。

南通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的城市,也是长江大保护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有“江海明珠”美誉。

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6年以来,南通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推动港口移、产业退、生态保,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超9000亩森林绿地。

初秋时节的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飞鸟起舞,江豚逐浪。曾经脏乱差的环境经过治理后还江于民,并免费开放,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优质生态环境已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样板,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中国式现代化 筑典范看江苏 | 创新生态圈蓄能一体化,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

与此同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南通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南通深入实施《美丽南通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稳步推进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行一策”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加大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推进力度,组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支持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紧扣“江风海韵、现代都市”的发展目标,南通统筹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对沿江沿海约730平方公里区域整体规划设计,优化景、产、镇、村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沿江科技创新带、沿海高水平产业带建设。

彰显江风海韵花园风貌,创造更多让人流连忘返的“沧桑巨变”,幸福南通的生态轮廓亦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