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试验新田”向绿而生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试验新田”向绿而生

2019年8月,落地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挂牌运行。三年来,依托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的独特优势,南京片区这块“试验田”已结出累累硕果,形成170多项具有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近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在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12个制度创新案例,其中,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模式”入选,为突破国际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贡献了“南京经验”。

探索“双碳”创新路径

本次南京片区入选的“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模式”案例,旨在应对国际碳关税贸易壁垒。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国际服装市场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标准、法律法规,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服装市场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由此而生。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贸易壁垒而受阻,其中,纺织品是受影响最大的产品之一。

随着欧盟委员会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提案,计划向他国征收碳排放进口税,国内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受到影响,对于企业而言,绿色数字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南京市商务局会同南京自贸片区支持打造碳擎-企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该平台以大数据、区块链等关键技术以及碳计量边缘一体机为支撑,能够系统收集碳足迹相关数据。通过“碳中和”综合评估认证的纺织品,将以一物一码的形式贴上“碳中和”标识,扫描对应的二维码标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及实现“碳中和”途径全程追溯,一目了然。

“碳擎”平台上线后与国内外贸服装企业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了第一批经数字化认证的“碳中和”纺织品服装,并在海外的亚马逊购物网站上架销售,商品相关数据均通过国际第三方权威认证核实。

“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不仅是纺织品的“绿色标签”,更是产品出海的“通行证”,对于在国际市场树立绿色环保的企业和产品形象有着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对外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未来,该平台还将面向机电、化工、钢铁等出口行业,寻求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落实“双碳”战略,既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帮助,以突破国际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有“开源节流”的内在要求。

在“开源”方面,2021年,南京自贸片区所在的江北新区出台《南京江北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试行),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去年12月,南京片区开始推广全域光伏开发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在“节流”方面,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既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对此,江北新区加强对钢铁、石化、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考核,倒逼高耗能落后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南京自贸片区实际用煤量同比减少15.5万吨,完成年度指标。

在国内外不断加快出台各类“双碳”政策的背景下,南京自贸片区始终超前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探索践行“双碳”的创新路径,大江以北,一座绿色新城拔地而起。

制度改革向新而行

作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自贸片区肩负着国家“开放尖兵”的重任,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在初步出炉的规划重点中,南京片区就已锚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放眼全国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虽面积不大,但得益于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的特殊优势,已累计形成了170多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受企业欢迎的制度创新成果

(图片来源: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创新潮涌,激起发展的“一池活水”。2021年,南京自贸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2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30.4%;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去年以来引进生物医药项目70多个;自贸便利与数字贸易进一步提升,首发FTA惠企“一键通”平台,研发物品便利通关、知识产权数字化确权与交易、科技金融服务、高层次人才举荐等试点经验均在国家与省内进行复制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立足“新金融中心”建设,南京自贸片区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针对绿色金融创新方面,片区已建立一整套支撑其发展的政策体系。2020年,南京自贸片区发布“绿色金融十条”,支持对象包含银行、证券等全行业金融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企业等涉及区域绿色发展的其他相关企业,在2020年至2021年间,片区内共有150余家单位获得绿色金融奖补。目前,南京自贸片区内已打造多种绿色金融创新产品,金融领域改革“向绿向新”而行。未来,南京自贸片区将进一步发挥“双区叠加”优势,将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