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受到了世界的认可。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也位列其中。
雨花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烘焙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独创的搓条抓条技法,是雨花茶在整个制茶技艺中最精妙的一个动作,通过虎口的收缩,使嫩叶在手心里不断旋转,颜色逐渐加深,从浑圆饱满变成笔挺松针。因此,被誉为“手中的芭蕾舞”。
历经六十余年,雨花茶早已从当初的“小茶叶”变为如今的“大茶业”,是南京耀眼的城市名片之一。
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南京虽非产茶重镇,但其茶脉深厚绵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公元 4 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种植雨花茶的习俗。唐朝时期,茶圣陆羽在南京的栖霞山麓写下了著名的《茶经》,其中《广陵耆老传》讲述的便是关于雨花茶的故事。南宋时期,大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雨花台永宁寺游览,寺僧以永宁泉水冲泡寺院茶款待,陆游品茶后,对其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品题永宁泉为江南第二泉。
尽管如此,雨花茶却另有来历。
1907年,陆溁在南京紫金山创办了江南植茶公所,这是中国第一个官办茶叶科研拓植机构,也成为南京雨花茶传世之旅的开端。
1958年春,中共江苏省委为创制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成立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组成以俞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为核心的技术攻关小组。
来源:江宁发布
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最终制成了“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定名为“雨花茶”。因为色、香、味、形、意俱佳,雨花茶一经创制成功,一“品”惊人,从此蜚声世界。
2010年成为区级非遗,2012年入列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旅融合”
一直以来,茶在中国人心中,决不仅仅是“饮品”那么简单。
自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开始,“茶”便被加入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走向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维度。
历经千年,茶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南京茶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目前,南京茶园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干茶年总产量维持在1400吨左右,年综合产值接近10亿元。
“好山好水出好茶。”得益于优秀的生态气候资源,江宁黄龙岘生态文化旅游村的茶叶质量上乘,素有“金陵茶村”之名,并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多项荣誉。黄龙岘村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着力打造成为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体的乡村特色茶庄,撬动了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截至2021年,黄龙岘景区累计接待游客数达23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
来源:江宁发布
一直以来,南京市积极推进现代茶产业三产融合,重点支持淳青茶园、江宁黄龙岘、六合平山林场、溧水和凤吴村桥等片区,开发集休闲观光、生产体验、科普教育、养生保健、集团团建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线路。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聚合成一条更加完整、更高价值的雨花茶产业链。
勤修“内功”
回归当下,申遗的根本目的是“护遗”。而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归根到底要发挥好“人”的力量。
当前,雨花茶的制作技艺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目前已形成以第一代陆溁,第二代林双贵,第三代俞庸器、王家荣,第四代黎志遐、赵杏华,第五代陈盛峰、陆葵香,第六代王亚仑等为代表的六代传承体系。此外,南京农业大学目前也设有茶学专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了解雨花茶,不断传承与创新让雨花茶香飘更远。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保护与传承的新起点。面向未来,我们应怎样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包括“雨花茶制作技艺”在内的各项非遗项目?
前不久,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传播、保障等方面,提出5方面、23条工作举措。其中,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不断创新破圈。
当前,“茶风”渐起,茶文化传承正面临好之者众、知之者寡的窘境。譬如最近备受追捧的“围炉煮茶”,正暴露出部分年轻人对茶叶品种、操作手法、饮茶文化还存在认识误区。
此番联合申遗成功,将会极大提高南京雨花茶的知名度,借此时机,南京要主动做好“解码”文章,把茶文化的精髓挖掘好、展示好,让茶技艺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实人们身边的文化空间,在品茶、制茶的体验中读懂茶文化。
当中国茶再次走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围绕“古树吐新芽”的目标,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