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到底有多强?
江苏
江苏 > 无锡 > 正文

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应只看简单粗暴的GDP。

6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共同发布了《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对中国54座GDP5000亿+的“大城”进行了“强城”指数研究。

大城强城指数根据6大指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万人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和人均GDP,来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的效率、实力和潜力,也就是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程度。

劳动、土地和资本是经济活动三要素,三要素的生产率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万人授权专利数量,反映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比例,反映城市发展的潜力;人均GDP则是经济活动的结果,是一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

上述报告显示,大城强城指数方面,上海、北京并列第一,深圳、南京、苏州、无锡、广州、杭州、武汉、常州分列第3~10位。

54座城市中,18城GDP排名高于大城强城指数排名,意味着这18座城市存在大而不强的矛盾;还有17城大城强城指数排名高于GDP排名,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与质量相对突出。

比如,GDP排名全国第14位的无锡,大城强城指数高居第6位,一举超越了各种城市排行榜中的传统佼佼者——广州和杭州!

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非直辖、非省会、非特区、非计划单列市、非沿海港口城市的普通地级市无锡,何以在强城指标体系里表现如此耀眼?

无锡,到底有多强?

查看报告,发现细分的6项指标里,无锡有三项排名前三,分别是人均GDP排名第1;劳动生产率排名第2;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第3。

从2020年起,无锡的人均GDP就开始超越深圳排名大中城市第一,2021年,无锡人均GDP以18.72万元的成绩超越北京继续高居榜首,而同期中国人均GDP只有8.1万元,无锡超过全国一倍还多。(注:如果将内地所有城市进行排名,则无锡人均GDP排在克拉玛依、鄂尔多斯之后居第三。)

劳动生产率方面,无锡仅次于南京,高于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二。

万人专利授权量方面,深圳领先,苏州次之,无锡第三。

除了这三项指标在大城中领先外,无锡还有两项指标排在前列,分别是土地生产率排名第7;资本生产率排名第11。

这五项代表城市经济活动效率、实力的指标,无锡的排名均高于、甚至远高于其经济体量排名。

只有一个指标,无锡没有优势。每百万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无锡仅仅位列中游,排在第24位。

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少,是因为大学少。有自媒体统计了中国城市每十万人拥有高校数量排行榜,无锡刚好位列第100位。无锡市所有的13所高校中,本科院校仅有3所,占比为23%,是全省13个地级市中,本科院校占比最低的一座城市。在全国最缺大学城市排行榜中,无锡高居第6。

但瑕不掩瑜,无锡还是以总分第6的优异成绩跻身强城序列。

无锡是一座强城,并不是一家之言。

2021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无锡位列全国第十(含港澳台地区),在中国内地排名第八。

而在华顿经济研究院按照硬经济指标和软经济指标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无锡同样跻身全国前十,其硬经济实力甚至高居全国第8。

研究这些榜单,笔者发现在普通地级市(不含直辖市、省会、经济特区)中,无锡均位居第二,仅次于最强地级市苏州。所以无锡称强,一点也不为过。

无锡之强,强在工业。

检索中国两大主流学术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十三五”至今涉无锡的研究论文中,“工业经济”主题占比最高。

一百多年前,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让无锡在苏南地区脱颖而出,无锡一夜之间化身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和勃兴之地,制造业成为无锡的命脉所在,“小上海”的名号由此而来。

改革开放后,无锡人率先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新篇章,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乡镇工业集群,其领域涵盖机械、电子等7大行业,产品足有3000余种,无锡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

但凡先行,往往会形成“路径依赖”,以致错失新机遇。进入二十世纪后,无锡的乡镇工业经济渐渐呈现疲乏之态。错失外向型经济的风口,加之“太湖蓝藻事件”,无锡一度从辉煌跌入谷底。

前有强邻苏州借光上海,拉大差距;后有省会南京虹吸资源,迅速出圈,无锡亟待找到新的发展定位。

而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正在于逆境中触底反弹的力量。

无锡干了两件事来重塑辉煌。

其一,产业升级。

2004年,总投资2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无锡,无锡一跃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新高地,产业规模仅次于上海。

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83.05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三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246.61亿元,占全省45.2%,产业链规模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产业拥有A股上市公司11家,全省第一,形成了“集成电路的无锡军团”。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逐步发展,以其为基础支撑的物联网产业,无锡也在快速推进。2012年,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无锡在物联网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物联网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年间,作为物联网首航之城,无锡已集聚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构建了芯片、感知、连接、平台、应用与安全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3563亿元,产业营收约占全国的1/4,营收年均增长27.32%。2021年4月,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优势要素资源的集中,带来的是千亿产业集群的崛起。2021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1万亿元以上;包括集成电路、物联网在内的无锡16个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

其二,科创赋能。

产业发展是“筋骨”,科技创新是“灵魂”。

2020年9月,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重大战略,发布了《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被定义为无锡“十四五”时期重中之重的“头号工程”。

太湖湾地区拥有无锡全市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建设科创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年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无锡联合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组建了新兴基础科研机构——太湖实验室,以此持续提高重大创新策源能力。从“蛟龙”“深海勇士”到“奋斗者”号,这些持续抵达4000米乃至万米以下深海的全球领先载人潜水器,皆带有太湖实验室的“科技基因”。

太湖沿岸创新之风涌来,无锡科创动能持续增强。2021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6%,较2012年提高8.5个百分点,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无锡之强,还强在一个个标杆企业。

目前,无锡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遴选的“灯塔工厂”2家,与北京、天津、青岛、成都并列全国第二;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4个,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智能车间39个、全省第二;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91家、全省第二;获评省级五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1家、全省唯一。

无锡之强,还强在头部企业成群连片。

有1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6家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8家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6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四项指标均位居江苏第一。

无锡之强,还强在上市公司众多,形成了无锡方阵。

截至2021年底,无锡拥有10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58万亿元,数量排全国第9,市值排全国第7。

2021年,无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城市第七、江苏第一。其中,16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数字产业,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有3个是数字产业。

“用中国万分之五的土地,生活了千分之五的人口,创造了中国1.2%的GDP”,正是无锡这座城市的现代注解。

在2021年度江苏对设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成绩单的40个“共性指标”里,无锡近半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7个指标位列第一;同时,19项个性指标中,无锡有14项获得满分。

这也是无锡自2018年江苏年度综合考核开展以来,首次获得第一名,也是在连续3年排位第三后首次跃升第一。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太湖潮涌,昼夜不息。

无锡,但行前路,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