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你的心愿 我们记得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临近年终,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解决得怎么样需要盘点,更需要群众来点评。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展“抓落实 看成效 政府工作邀您来点评”专题活动,以此为契机,以督办抓落实,以落实促闭环,用文字、镜头和话筒来临摹工作中抓落实的细节与短长,用谋划者、建设者、受益者的“述说”展现民生实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锚点,我们以十一个关键字为主题穿起大民生的起承转合,努力记录梦想者在追梦中的故事。
关键字分别为:路、房、馆、地、市、医、智、链、教、业、安。
智
智慧城市的足迹
似乎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
我们的城市仿佛生出
“大脑”“神经”和“感官”
焕发出全新活力
但智慧城市的本质
并非冰冷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
而是潜藏在衣食住行里的
人本主义关怀
今天,我们来看“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善用数字治理,组建大数据公司,以公共智慧底座为支撑,推动‘一网通用’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系统集成,推出一批零跑动、智能速办事项。树牢‘温暖+1°C’工作导向,谋划实施系列民生‘微实事’,通过一个个‘微变化’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小幸福’。”
近年来,昆山加快
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的建设
数字化技术
已广泛普及、应用到各个领域
↓↓↓
●数字城市孪生空间建设分批次、分区域推进,目前已建设完成全市域1/3的高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位建设;
●“互联网+ 政务服务” 推动部门间政务服务互相衔接、协同联动,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城市管理效率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打造“鹿路通”APP这一便民服务总入口,目前实名认证数达571万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全市智能手机用户,以信息化手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
数字赋能
12月7日午后,在青阳派出所办事大厅内,市民小孙前来办理身份证到期更换。她出发前已在“鹿路通”APP上预约,进门先出示预约码,取号排队、拍照、最后指纹,全程耗时不过5分钟。
小孙
这趟办事真正做到了少排队、不白跑,甚至都不需要到柜台办理。我是乘公交车过来的,在“鹿路通”上可以提前规划行程、上车扫码、到站提醒。可以说,我今天出门全程没有离开这个应用。
从交通通勤到政务服务,从就医问诊到休闲娱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正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昆山市民的诸多生活情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如今,人们在享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各项便利服务的同时,更能透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改变,看到昆山这座先锋之城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无限畅想。
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字政府‘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整体能力,率先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切实把‘察民情、暖民心、惠民生’落到实处。
01
“昆如意”数字服务总入口
昆山市行政审批局、交发集团牵头建设“昆如意”数字服务总入口,汇集“昆如意”旗舰店网页端、“鹿路通”APP移动端、“12345”热线端“三端”,为企业、群众提供“面对面、键对键”365全天候政务服务,实现“一键、一指、一线”可达。精准收集企业咨询及诉求,提供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等服务事项,推行认定类、指标达成类等政策“免申即享”新模式,为企业烦恼做“减法”,为生产增效做“加法”。
0 2
“鹿路通”APP
“鹿路通”作为我市便民服务总入口,始终以提升城市服务品位,助力城市发展为己任,在便民服务和社会治理中担当“先锋力量”。“鹿路通”以统一接入标准打通各部委办局间的数据壁垒,为27个部门单位、73个应用开发共享数据接口39个,今年5月以来归集数据约6000万条,实现数据“应共享尽共享”。
0 3
昆山“12345”智能化建设
昆山“12345”热线已建设全流程智能化应用场景,包含受理端智能坐席辅助、流转端智能派发系统、回访端智能回访测评、审核端智能质检考核、管理端智能现场调度、分析端智能统计研判等。在面临疫情等突发诉求大量涌入时,平台可激活“1+N”应急作战模式,“扩展包”式分段启用话务分中心和远程坐席,保证热线有效接通,托牢民生保障底线。
04
“第一昆山”APP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自主开发运营“第一昆山”客户端,今年2.0版本全新上线,全力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官方网络媒体宣传阵地。“第一昆山”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各部门多元融合,集成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治理三大类183项服务,努力为用户提供更系统化、便捷化、定制化的掌上服务应用场景,全力以数字化赋能“一网通办”建设。目前,已实现本地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内容在手机端的同步收听收看;全市市各项重要活动和民生内容的网络直播、点播、互动、带货等功能。此外,“第一昆山”还运用元宇宙、5G、VR、H5、短视频等形式,通过直播宣讲、网络答题、未成年人线上教育引导活动等,进一步丰富网络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第一昆山”APP
05
“畅行昆山”系统
昆山市交通局开发应用“畅行昆山”智慧平台,推进交通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全市高速公路、地面道路、航道、客运场站前端智能感知全覆盖;协调获取全国高速公路ETC数据,连同“畅行昆山”平台抓取的所有数据,实现数据渠道全线打通;依托汇集的海量数据,精准预判车辆行驶路线、时间,实现数字执法全链提升。
06
“牡丹停”智慧停车平台
“牡丹停”智慧停车平台高效整合车场查询、泊位查询停车诱导、无感支付等功能。截至目前“牡丹停”平台已经接入365处停车场点、8.4万个泊位,为市民停车提供便利,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整体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全市停车“一张网”。
07
“平安微雕”工程
昆山公安聚焦城市大脑安全管控指挥体系建设,以深化推进大数据“蓝海战略”为抓手,将智慧警务技术用于实践。通过加强数据分析研判、升级设备,为交通监管、破案打击、安全防范、执法巡查、精准治理、隐患排查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持,持续推进我市公安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08
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昆山市民政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耦合应用。昆山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汇集全市养老信息大数据,实时监管辖区内养老服务工作状态,了解各养老机构运营、床位使用、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等情况,为养老资源科学分配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智能监控、智能发现、智能监管,打造老年服务“未来模式”。
昆山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主任
王耐贤
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最坚实的“地基”。
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率先研发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具备强大的数据集成、运算、协调、共享能力,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地基”。
目前已初步建成数据湖、人工智能、物联感知、CIM、视频综合、昆链、统一应用七大能力平台,打通全市55个单位的数据交换通道,汇聚数据超50亿条,模型算法21个,连接感知设备21万余台,视频24万余路,实现了基础设施抢先领跑、数据潜能加快释放、共性平台提能提级。
公共智慧底座旨在为“鹿路通”便民服务、“昆如意”企业服务、“畅行昆山”系统、“牡丹停”智慧停车、“智慧小区”等功能的实现,乃至数字孪生城市打造提供“一网通用”的数字底座。
邱晓菁
关于“鹿路通”,我们一是统一了数据接入、存储、共享等多项标准,在三年内对接了200多项各类信息资源,打通各部委办局间的数据壁垒,推动信息共享;二是学习全国各地优秀城市通APP经验,进行大量市场调研,根据用户习惯不断对“鹿路通”进行优化;三是严格保障数据安全,每年都会完成等保三级评测,定期聘请专业网络技术团队进行攻防演练。
“牡丹停”项目负责人
陈丰
未来会进一步推动“牡丹停”功能升级,打造“P+nR”便捷智慧出行,与全市轨交站、场站、候车亭、公共自行车等实现互联互通,以静态交通辐射动态交通,进一步破解停车难、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顽疾。深挖停车资源,打通末端停车,实现智慧动态共享。
公交车乘客
以前出门乘车需要带现金或者公交卡,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畅行无阻,感觉口袋里轻便了不少。而且上车扫码、路线查询、转乘、到站提醒都在一个APP上完成,感觉非常方便。
私家车驾驶员
以前开车去办事总担心找不到车位,进出车场有时还需人工确认。现在有了“牡丹停”,打开手机应用就可以使用车位查询、反向寻车等功能。车位装有地磁车位检测器,随停随走,无感支付,停车流程便捷了很多,省时省事更省力。
基层民警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数字应用有助于建设和谐警民关系,既方便了市民生活,也为基层工作减负。所里每天放出固定的名额,市民办事前都会在APP上预约取号,出门准备好相应证件和材料。市民们现场排队少了,也很少出现白跑一趟的情况。我们的工作方式更灵活,工作效率更高。
从“小切口”里看到“大智慧”
古语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独立完成的任务指标,而是全市上下“一盘棋”的长远谋划。
故而本次采访不同以往。记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视角呈现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成效。记者选取了交通出行、政务办事、养老、治安等一个个相对细小但又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切口”,在小切口中看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格局。从“鹿路通”APP、“昆如意”数字服务、“平安微雕”工程、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等一个个“支点”开始,我市连点为线,连线成网,进而织就一张惠泽人民生活的“智慧之网”,勾勒出现代化“数字之城”的宏伟蓝图。
来源: 昆山发布
原标题:【抓落实 看成效】今天来看“智”——数据与算法之下的人本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