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代表仇学富: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政情 > 正文

南京市人大代表仇学富: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

南京市人大代表仇学富: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

过去三年,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人代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仇学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的建议,建议用法治的方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把脉开方”。其中建议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政策。同时,建议明确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抗击疫情斗争中,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连任多届的市人大代表,在十六届人大期间,仇学富代表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先后围绕社会治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残疾人保障、老旧小区危房消险等方面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均得到市人大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疫情三年,中医药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仇学富代表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南京以中医药强市建设为统领,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医药全面参与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仇学富代表以自己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秦淮区为例,作为南京市中医药的集聚地,秦淮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一批中医院座落在秦淮区,且医疗水平和救死扶伤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2022年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中医院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中国最美医院”殊荣。2022年6月,秦淮区人大常委会还充分整合区域内人大代表资源优势,在市中医院创新建立了医疗卫生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

长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出台多项相关文件政策,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中医药法治保障工作,多次通过调研、视察等多种方式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事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并作出了专门批示。2022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市卫健委共同开展了中医药立法调研活动,为南京进行中医药保障立法积累了有益探索,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医药传承创新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不过,仇学富代表在调研中也注意到,虽然南京中医药发展在资源总量、医疗经营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等方面实力突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比如,中医药系统研究推进缓慢。“目前,南京基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和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等研究开展基本处于单项目点上为主的阶段,围绕中医学科、专科、亚专科专业、单病种基础理论创新深化,临床诊治、技术攻关、疗效评价和中医药标准化的系统研究远远滞后。”

与此同时,中医药行业前沿引领的首位度体现有限。比如,市本级中医和中西医医疗机构行业排名不高,迄今尚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偏少;中药产业规模偏小,排名不高;中药产品与制剂品种不多,市场覆盖有限,等等。

此外,中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南京中医药职业教育“专转本”中医药对口专业少、中医药专业细分市场人才需求低、高水平师资缺乏、校企联盟合作推进慢的现实问题需重点解决,职业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建议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

“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必然趋势。

“我们迫切需要用法治方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把脉开方’。”今年人代会期间,仇学富代表联合多位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健全组织保障体制方面,他建议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与此同时,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政策。

在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建议明确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中医类高水平医疗中心、医学中心和特色医院。同时,明确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中西医协同、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治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和基地建设,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仇学富代表建议,大力推进金陵医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推进金陵医派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转化为中医诊疗方案、行业标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以及相关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设立南京市中医药宣传日。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设立市级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对标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评选标准,培育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能引领和带动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领军人才。

此外,还要对中医药事业加强监督管理。严格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中医医疗广告的审批制度,严格审查发布内容和发布形式。

通讯员宁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