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江苏
江苏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开局知奋进,江苏再出发。

1月14日,随着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江苏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次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省长许昆林代表江苏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GDP预计突破12万亿元,人均达14.3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258.9亿元、同口径增长1.5%,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

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的江苏省会南京,在报告中“着墨”颇多。2022年,多重因素承压下的南京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五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如今,迈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南京如何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年答卷,备受瞩目。

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国字号”平台齐聚,创新是动力和底气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建设”

“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

“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项目,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落地南京,不仅为这座“芯片之城”提供了重要支撑,亦是国家层面对于南京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地标,南京聚龙头、优配套,仅用不到四年时间便从产业空白之地,蝶变成汇集数百家集成电路企业的产业高地。

南京自然的紫金山为人熟知,如今“创新的紫金山”也在崛起。省、市重点打造的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科研平台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六个全球第一”,紫金山科技城里数百家企业正在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一个个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点题“创新的紫金山”:“紫金山支撑着南京的高质量发展,对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再造带来整体性重塑、系统性变革,也必将催生质量之变、结构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

2022年10月,国家工信部复函江苏省政府,支持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作为工信部在江苏唯一布局建设的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行先试区,该先导区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底气足、信心强。善于抢抓发展机遇的南京,已集聚40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重点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这不仅来自创新之都的底气,更是这座城市澎湃创新活力的最好体现。

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在南京市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都是高频词。相较去年而言,创新在今年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更进一步增加,这也反映出南京对于创新的重视与期待。

事实上,创新一直贯穿南京发展的始终。创新不仅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也是锐意进取的动力和底气。

在英国《自然》科学杂志最新出炉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上升至全球第 8 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2022)》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南京位列全国第5。

喜人的成绩背后蕴藏着南京创新的实力与活力。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南京一步一脚印,步履铿锵、大道笃行。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创新载体的建设。截至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8800家以上,形成1个五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超4000家,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余家。

一个个“小巨人”,支持起南京“大产业”。不断叠加的创新力,爆发出产业蝶变的内生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南京强劲的前进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以人才强市战略为引领的南京,呈现出“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以开放的胸襟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创新潮涌在南京”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和共同行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选择南京,源自对南京创新环境的认可,这座城市正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攻坚突破,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列为未来五年攻坚突破的首位,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产业竞争力和稳定性大幅提高”列为未来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彰显出南京勇攀“创新”高峰的坚定决心。

开放水平更高、成色更足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处着墨“对外开放”,提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开放是南京鲜明的城市底色,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南京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南京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此,南京成为江苏唯一叠加“服开+自贸”两大国家重大开放战略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战略之后,就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又一重要部署。南京的成功入选,意味着南京的开放成色更足、水平更高。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居全国第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十佳,自贸区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外贸进出口总量增长到920亿美元左右……“博爱、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使得南京与52个国家建立经贸联系,吸引了23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金陵。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南京江北新区” “加快南京土山机场迁建,打造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是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新一年南京深化扩大开放提出的重要课题。

如何不负使命,彰显开放大局中的“南京担当”?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助力南京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南京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四个“100条”,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为南京打开高水平对外开放之门的“金钥匙”。肩负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使命的南京,在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面前,在每一项部署和行动中都有“南京担当”,而南京也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和可能。

江苏两会观察丨“国字号”平台齐聚,南京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人民之所盼就是奋斗目标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与拼经济的精气神一同回来的,还有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烟火气回归,意味着消费“回暖”。在江苏以及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亦是颇为吸睛的关键热词。

202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把“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排在了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的首位。

实际上,早在2021年的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此,南京密集出台相关政策,2021年发布的《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促进规划》,为实现这一愿景目标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过去一年,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快。新街口商圈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引进商业首店将近300个、量质领先全国同类城市,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新消费场景成为全国标杆,“小店计划”让城市烟火气加速回归……南京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愈发清晰可见。

1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南京“小店计划”,其中提到,南京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引客流聚人气、降成本增效益等方面入手,为城市经济添能量、增活力。”

回暖复苏的关键是要畅通市场经济“毛细血管”。为充分释放“毛细血管”的活力,南京推出市级助企纾困20条以及稳工业、促消费等一揽子举措,全年退减免缓税费近700亿元,超75万户市场主体受益。

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南京也着力让人民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现代化成果。

市委书记韩立明在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让兜底保障更暖心,更有尊严”。近年来,南京加强民生建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负人民所期。

2022年,南京完成10类43项民生实事。筹集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2.2万人。建设12个普惠养老和27个普惠托育项目,新改扩建幼儿园30所,“一老一小”的幸福指数皆有提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南京人均GDP、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且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改善民生,加大投入、提高收入是关键。南京民生投入年均增长5.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万元、年均增长7.3%,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

此外,南京坚持“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格局,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风光。“十年禁渔”有效实施,“一江两岸”风光带加快建设,“临江不见江”成为历史,“近水又亲水”变为现实。

一件件民生工程,一条条惠民举措,描绘出南京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民生蓝图。南京已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未来“宜居南京”必将不负所期。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示范引领,这是江苏赋予南京的定位。市委书记韩立明曾用一句话描绘了她心目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图景:“有文化厚度、创新高度、生活温度、风景气度,每位市民在这座城市都有情感归属的认同、梦想成真的机会、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美好愿景催人奋进,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正在南京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