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
当前,南通正处在战略机遇落地转化的加速突破期、万亿之城蓄势再出发的重要风口期,到了一个愈进愈艰、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南通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1月15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召开,江苏省长许昆林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清晰地勾勒出2023年新的发展“路线图”,点明了南通新一年的施策侧重点。
项目为王,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
1月5日,在南通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说道,2022年南通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万亿元、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1亿元,在城市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处在发展的“风口”上,南通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看好、要素集聚活跃的热点地区。
项目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主抓手,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主渠道。南通全市上下真抓项目,抓真项目,以非凡定力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为经济总量过万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南通市新签约注册总投资超10亿元内资项目和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83个,营商环境“66条”落地见效,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开局良好;“四上”单位新增2800家,800家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把招商引资作为永恒主题,把转型升级作为不懈追求。南通深化拓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成果,力争今年新签约注册总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400个以上、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00个以上,力争新招引项目中先进制造业占比超70%,推动“南通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狠抓项目建设,深耕实体经济,为再来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跨江融合,敲出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鼓点
隔山不算远,隔水不为近。长江,既是沿江城市横向之间的黄金带,也是南北之间的阻隔带。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急于一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系统化、立体化、全局化思维。南通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如何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成为南通面临的一大难题。
加快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融合发展,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等在建铁路项目建设......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再次点题,为南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点明了方向。
随着沪苏通高铁、盐通铁路、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江海联运枢纽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通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八龙过江”交通格局正加快形成。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先导,而产业和载体的对接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为此,南通市政府报告提出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高质量推进苏通跨江融合,合力打造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去年全年南通就招引了来自苏南、上海的重大项目145个。
为全面激活创新要素,南通集聚了全市70%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80%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以上的双创载体和85%以上的科教资源,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此外,还与苏州、无锡签署加强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所辖县(市、区)均与苏南板块开展结对合作,全力推动南通与长三角区域在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便利共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南通必将全面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这篇大文章,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
以“绿”为笔 绘就美丽南通生态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是底线更是生命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手拿江海“两张牌”,打好生态仗,南通一直是先行军。
在省内,南通率先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损害试点形成南通特色,工作经验全国推广,案件数量居全国前列。
按照“调高、调优、调绿”的要求,南通在项目招引中守住底线,将不达标项目拒之门外,以“含绿量”求“含金量”。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
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抓生态就是抓发展。南通作为“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生态绿色发展的范例城市,成绩斐然。
2022年,南通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PM2s平均浓度降至25.9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8%、居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区域治水覆盖面积超3000平方公里,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II比例达100%,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县(区)全覆盖。沿江腾退产业用地2530亩,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新增贯通里程170公里,成片造林6212亩,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
透过政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可以感知,时代车轮滚滚前进,绿色一直是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打造美丽南通“沧桑巨变”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专项督查激励的地级市。前不久,还获评了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通锚定江苏重要增长极,正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建设现代化枢纽之城,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