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1983年2月6日,江南向暖,神州美好。苏州虎丘冷香阁的梅花开得正盛。

当日下午,一辆专列抵达苏州缓缓而停,从火车上下来的正是邓小平。从2月6日到9日,短短的4天行程,让邓小平实地验证了“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

苏州,是邓小平“小康之家”构想印证之地。回望40年的宏阔征程,苏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宏大叙事。而小康,这个源于《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好梦想的古老词汇,如今已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回望历史的细节,能看清今天的由来,亦能笃定未来的方向。苏州,这座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以其先行探索和成功实践,生动回答了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之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苏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建成高水平、全面性的小康社会树起了样板,绘出“小康中国”更加美好的“苏州画卷”。

过去一年,苏州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近23958.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3642.7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之城,“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苏州,有一种惬意叫休闲在苏州”,我们可以自信自豪地告慰邓公:这盛世,恰如您之所愿。

“小康”,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著作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用语之一。从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社会”;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富裕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之家”;从家庭和社会的富裕程度看,他称之为“小康水平”。而“小康社会”,也是自1980年以来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用语之一。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党内党外群情高涨,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议论的热点。

邓小平在提出 “小康之家”的概念后,对此进行了多次论证和阐述,其中1983年2月对苏、浙、沪的考察是特别重要的一次行程,特别在苏州,邓小平第一次印证了“小康之家”构想。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时间回到1983年2月7日,是邓小平到苏州的第二天。面对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以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邓小平问道:“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的主要领导表示:“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时间,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接近800美元。4年间,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以12.65%和10.5%的年均速度递增。按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只要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因此,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苏州方面准备了16份典型材料向邓小平汇报,从各方面介绍苏州实行联产承包、发展社队工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听了这些汇报后,邓小平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口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他仿佛透过苏州看到了国家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未来。2月9日,苏州天气晴好,工作人员建议已忙碌3天的邓小平放松一下,去苏州虎丘走一走。恰逢农历春节前夕,园林里游人如织。邓小平事先一再嘱咐,园林要像往常一样开放,不要封园。

在虎丘,邓小平穿幽径,步曲桥,拾石级,攀楼阁,步履稳健,游兴甚浓,屡与游玩虎丘的苏州市民如拉家常一般亲切交谈。在虎丘致爽阁前,邓小平和一对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攀谈,年轻夫妇认出了邓小平,惊喜得手足无措。邓小平问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小夫妻俩回答:“在您老人家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越来越好!”邓小平露出欣慰的笑容。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在游览过程中,邓小平还对当地同志说,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

随后,邓小平又到了浙江杭州。同苏州一样,邓小平一路走,一路看,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甚至亲自到农贸市场察看市民的菜篮子。一路上,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到2000年,江苏、浙江能不能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上,有人问他感受如何,邓小平高兴地说道:“到处喜气洋洋。”苏杭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也就是从这时起,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

40年前邓小平考察苏州:第一次印证“小康之家”构想

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出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从此,中国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4日到40年,一路走来的苏州,从筚路蓝缕到幸福遍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伴随一个接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串联成从小康到大同的鸿篇巨制。如今的苏州,激荡着奔涌的青春,燃烧着干事创业的热血,步入了崭新的2023年。

1月2日,在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上,历史性提出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目标,强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车道上加速飞驰,激发苏州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坚决扛稳全省经济“压舱石”重任。

1月28日,苏州市召开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动员会暨作风建设大会,颁布《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意见》,激励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干出好势头、干出新业绩,以永葆“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

9天后,苏州召开全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以践行“四敢”的精神、持续把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抓出实效的鲜明态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动员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以“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昂扬姿态,推动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逐浪前行、勇立潮头,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苏州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是这座城市的公信口碑;“有一种幸福叫苏州”,是这座城市的感知笃信;“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是这座城市的初心宏愿。

记得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说过一句话,“任何事情苏州都努力追求最好,都可以做到最好。”“可以”一词的前面,是没有定语的,因为最高级的定语就是没有定语。“可以做到最好”,这是自信心和目标感的完美结合,也是“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