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开启,盛世启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苏州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满怀激情与责任,带着期盼与重托,把奋进新征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故事、苏州声音带到了全国两会,并将大会精神带回苏州。
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改革开放征程中担当排头兵的苏州,又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扛起新使命,为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重要贡献。
今年以来,苏州市把稳预期、强信心作为做好全年工作的当务之急、关键所在,这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重点的要求完美契合。
为此,苏州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做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实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近年来,苏州经济承压见韧、稳中提质,在很多方面展现不俗表现。目光投向新时代十年,苏州GDP总量接近翻一番、达到2.4万亿规模,规上工业总产值连跨两个万亿级台阶、突破4.36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三个万元台阶、实现翻一番,以一域之蝶变映射出这十年的非凡巨变。
不光是经济成就,苏州在所有方面的均衡发展、不偏科,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懈追求共同富裕更加令人瞩目。坚持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牢固树立“产城人”融合理念,把就业和引才更好结合起来,体现这座城市对所有人的接纳。“人到苏州必有为”,为每个人追梦圆梦提供舞台和机会。“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是苏州赢得的城市口碑,充分彰显并生动注解苏州这座城市的担当与作为,甚至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星光不问赶路人,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苏州上下坚信,只要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干,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伟大梦想终将照进现实,奋斗的航船必将驶向光辉彼岸。
张桥:关注实体经济领域重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在2020年进入政府工作之前,张桥是苏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被引用超过1.1万次,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十多项,先后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为国献策,为民履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张桥说,经过深入调研、缜密思考,结合中央要求和地方发展实践,他将实体经济领域的一些重点问题作为关注重点,准备了三个提案:
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存在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建议通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扩大国产替代应用、优化服务机制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可靠,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
聚焦协同攻关组织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建议通过加强全国层面的统筹指引、快速在各地形成试点示范、加大资源要素集成供给力度等措施,集聚多方资源,加快推动创新联合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建议瞄准新能源汽车等新增长点和存量市场更新需求,抢抓行业高景气度周期,提升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及核心部件自给能力,发挥工业母机基金作用,推动我国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晓宏:为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向高质量迈进作出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4年,张晓宏作为特聘教授加盟苏大,先后担任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副校长等职务,2022年年8月被任命为苏大校长。在校长身份之外,张晓宏还拥有“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诸多头衔和荣誉。
深耕教育和科技领域多年,张晓宏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和“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全球科技创新态势和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形势等方面。
“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人大代表,我将更加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的论述,并对此十分期待。”
虽然是首次履职,张晓宏已然完全进入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认真撰写了创新引才机制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依托高校境外办学机构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等多份建议。张晓宏说,希望此次的建议能为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向高质量迈进,作出一些贡献。
王嘉鹏:以中国化国际教育推动国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世界联合学院中国理事会理事长、国际理事会理事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王嘉鹏持续聚焦、深入思考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等领域的问题,推动相关方面的进步完善。过去一年,王嘉鹏带领常熟世联学院继续探索和实践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培养兼具民族认同感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如今,这名“老代表”带着昂扬的热情,将重点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相关领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更多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
一是通过科技、教育、人才的创新模式,助力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来介绍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的中国化的国际教育模式和“UWC+”的校地共建创新发展模式。
二是通过中国化的国际教育,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认识和理解,最终推动国际和平与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在民生方面,倡导进一步关注、关怀弱势群体,加强融合教育,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包括残障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与生活,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期的需求。
王嘉鹏表示,今年他将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参加全国两会,更好履行职责,向全国人民传播苏州声音,讲好苏州故事。
吴惠芳:从农民工到董事长到人大代表,我最挂碍的依然是广大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
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永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吴惠芳,张家港市永联村的带头人。2005年,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上退下来,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工作。怀揣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梦想,吴惠芳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痛点”,让永联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
今年春节刚过,吴惠芳就忙着走访调研,详细了解数字乡村建设遇到什么困难、永联文体生活馆建好后如何最大化利用等问题。
此次参会,他准备围绕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数字乡村建设、企业合规附条件不起诉地方立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他尤其关注农村经济合作社,针对提出乡村振兴,保障农民权益,他提出:要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社法律主体地位及法人资格。具体而言有两点:
一是出台全国性或地方性《农村经济合作社管理条例》,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社法律主体地位;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作为特定法人,可以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赋予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资格,保障其作为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步入规范化轨道。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赋予其法人资格,是新时代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张谨:用设计书写答案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新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中衡设计集团前身为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从一片农田鱼塘崛起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产城融合新城,企业也快速成长为全国首家IPO主板上市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公司招聘到的第一名员工,张谨从事城乡建设行业30余年,从一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公司技术及管理骨干,见证了苏州乃至江苏的高速发展成就。
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最近一段时间,张谨利用节假日深入学习并调研,征求行业同仁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并查阅大量政策文件和文献资料,集中精力为参加“全国两会”做好履职准备,力求所提建议科学、精准,为切实解决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州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将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作为设计师,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给出解决方案。”张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统筹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研究与示范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于文脉的城乡建设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活化利用历史遗存、强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新实践。
姚建萍: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助推非遗文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
苏绣是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建萍从事苏绣行业40余年,在一针一线间闯出一片新天地。近年来,苏绣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一张名片。作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对苏绣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苏绣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更多人才,但学习苏绣的门槛非常高,要成为熟练工动辄需要练上三五年基本功,存在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此,近年来,姚建萍带领团队建立“姚绣”品牌,与知名品牌跨界合作,延伸到影视剧、手游等大众传播领域,并在线上开启苏绣直播,推出数字非遗苏绣作品,为苏绣打开新市场,培养年轻一代苏绣传承人,为非遗文化注入年轻能量。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姚建萍针对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有了更多思考:数字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在当下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助推非遗产业化发展?
“把数字化手段和苏绣相结合,会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姚建萍与业内专家学者进行多番深入交流,并结合自己近些年在贵州、内蒙古、新疆、广西等地传授技艺、为当地培养刺绣人才时了解到的情况,希望能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高质量建议。
褚锋:助力太仓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港不断前进
全国人大代表
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门机三班班组长
扎根港口一线技术岗位的褚锋,立足自身工作经历和学习、调研成果,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围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港提出相关建议。他表示,要认真履职,助力太仓港朝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港的目标不断前进。
褚锋来到太仓万方码头时,还是一个门机操作的“小白”。为了提高技艺,他认真钻研原理,反复练习技术,积极请教问题。“最着迷的一段时间,连吃饭、走路、睡觉,脑子里转的都是门机操作场景。”最终他凭借过硬技术崭露头角,并在首届中国港口职工操作技能交流赛(门座式起重机)上夺得冠军。
几年下来,大家课题攻关60多项,对原木卸船作业汇集成《万方原木门机操作法》《万方原木船关操作法》推广及应用,太仓万方码头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木材装卸专业码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如何通过履职发挥积极作用,面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更好地助力港口发展,成为褚锋今后新的工作方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最近的学习调研中,通过走访学习,我对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会抓紧时间充实提升,认真履职。”褚锋说。
缪汉根: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贡献企业和行业智慧
全国人大代表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盛虹集团前身盛虹砂洗厂正式成立,缪汉根担任厂长。31年来,缪汉根带领盛虹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心无旁骛做实业,以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精神先后4次创业,带领盛虹从一家村办小企业发展成为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去年,盛虹控股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241位。
“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和人民对盛虹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尽心尽力履行职责,一如既往敢闯、敢干,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在赴京参会前夕,缪汉根每天除了企业经营管理、商务活动,还抓紧时间利用企业平台和行业交流机会,听取行业专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汇总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并积极围绕行业发展所急所需进一步准备、完善相关建议、议案。作为首次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缪汉根还不断加强学习,加快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多建良言、多献好策。
“我将立足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围绕新型能源、化纤产业绿色转型、产业科技创新等建言献策,为助力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和行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