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一家亲 昆山为何成为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两岸融合一家亲 昆山为何成为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3月21日下午,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设区十周年座谈会举行,共忆奋斗历程,共谋美好未来。

回望十年前,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赋予昆山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这份自上而下的信任是鼓励,更是重托与期望。

昆山不负众望,十年来,昆山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级台阶、历史性地突破5000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744家、增长近7倍,培育了2个千亿级和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两岸融合一家亲 昆山为何成为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在昆山的经济脉动中,台资经济一直是一支强劲的力量。截至目前,台企在昆山设立功能性投资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区域总部超过50家,台湾名列前100强的制造企业就有50家在昆山。昆山拥有产值千亿级台企1家、百亿级5家、50亿级7家,台企平均每天完成超过15亿元的产品销售额、实现超过10亿元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超过5000万元的税收收入。

自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以来,昆台融合发展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可以说,昆山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并肩打拼、合作共赢成为昆山最精彩的注解。

10万台胞生活在昆山,撑起了三分之一的GDP,遍地开花的奶茶、章鱼小丸子令这里又有“小台北”之称。然而,昆山与台湾,地理上相隔千里,为何受到台商台资的如此热捧,并成为今日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昆台融合,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八九十年代,老一代昆山人从拆笔记人开始做笔记本电脑,从一个工业基础弱、人才资源短缺的县级城市,做到如今全球最领先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在全球笔记本电脑的份额中占据三分之一,四十年来昆山从一个苏南“小个子”长成如今全国有名的“大个子”,昆山人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昆山之路”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是一条创业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敢为天下先、敢当弄潮儿”的胆识气魄一直奔涌于昆山人的血脉中。

机会总是与敢闯敢试不期而遇,与唯实唯干相向而行。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浦东开发开放机遇留给了有准备的昆山,昆山与初代台商便在偶然间巧妙邂逅。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由于土地、劳动力价格、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台湾制造企业发展受阻,以及两岸开放探亲交流,隔绝状态被打破,台商来大陆投资成为可能。

1990年4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对一座城市而言,开放蕴含着无限发展红利,许多外资、台资闻风而至。而昆山占据着紧邻上海的绝佳区位优势,拥有着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以及政策红利的加持等一系列早期招引台资的重要“筹码”。1990年10月,江苏省首家台资企业——台湾顺昌纺织落户昆山开发区,自此,昆山揭开了昆台深度融合的序幕。

引进来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能留着住。昆山用最质朴诚恳的态度,尽最大努力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坚定了台商扎根于此的信心,写就了一段又一段合作共赢的佳话。

两岸融合一家亲 昆山为何成为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昆山一定竭尽全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做从未有人做过的事,闯从未有人走过的路。90年代末,为了解决报关速度太慢的问题,在一个连“出口加工区”的概念都鲜为人知的年代,昆山“第一个吃螃蟹”。2000年10月8日,昆山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大陆首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得益于高效的报关机制,仁宝、纬创、神达等台企巨头纷纷落户,这也是昆山逐步“蝶变”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重要驱动力。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而仅仅七个月后,9月16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由22个部委和江苏省参与的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当年11月召开第一次会议,赋予试验区8个方面支持举措。如此高效迅速,昆山开创了当年获得国批、当年建立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当年召开第一次会议的先河。

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昆山人骨子里的拼劲写就了历史的必然,昆山与台湾,相隔千里的两地呼吸与共,携手向前。昆山试验区在探索探路中破除路径依赖,历次部省际联席会议赋予昆山先行先试改革举措累计达134项,为昆山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试验区范围至昆山全市。不止是试验区,不止是昆山,这些创新政策、改革经验、发展路径正逐步对江苏乃至全国产生深刻广泛的影响。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昆台融合发展的主体是300多万昆山市民与10万台胞,大家朝夕相处、携手互助,生动诠释了“两岸一家亲”。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台湾民众精神信仰的核心,更是两岸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昆山与台商共同打造昆山慧聚广场,是华东地区首个“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所在地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场所。“昆山妈祖回娘家”活动的多次成功举办进一步加深了两岸文化交流,丰富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建设内涵。

慢速垒球作为台湾地区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广大台商来昆投资,被一同带到了昆山。2011年,昆山开发区建成的慧聚慢速垒球公园,曾先后举办过中国慢垒球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慢垒球训练基地”称号。在海峡两岸慢垒邀请赛中,挥棒、接球,小小的垒球在飞翔中绽放两岸青年的澎湃活力,沟通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夜幕降临,台湾美食街黄河路上的台湾风味的牛排馆、麻辣锅、小吃摊、冷饮店里热闹非凡。慧聚夜市也迎来了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段,车轮饼、蚵仔煎,经典台湾小吃的香味从夜市摊位上飘出,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闽南语、台湾普通话此起彼伏,几乎让人忘了这是在距离台湾近千公里之外的昆山。大街小巷中丰富的台湾元素是昆山人间烟火的一部分,和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昆山还多年连续举办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活动、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两岸企业家峰会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让这里的“台味”越来越浓。

此外,昆山在创业、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领域,大力推动“同等待遇”落细落实。此心安处是吾乡,昆山人用开放包容、热情好客、淳朴真挚的情感全方位深度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让台胞台企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两岸融合一家亲 昆山为何成为10万台胞的“第二故乡”?

下一个十年更精彩

台商间素有口碑相传、“老带新”的习惯,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创新提出“以商引商”策略。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无缘无故投资,台商能否安心留在昆山,关键在于能否与时俱进转型升级。

看似悄然转型,实则静水深流,友达光电、正新橡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生态保护好、产出效益多的台资项目发展壮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快速集聚。在昆山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元复合体”正在形成。

当前,昆山正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平台、更足的底气进军元宇宙产业。对于这一新赛道,昆山台企也纷纷行动。台商所想,昆山所系,围绕元宇宙、新能源、新基建等方向,昆山试验区正着力破解招商模式单一化、惠企政策趋同化、企业需求多样化等难题,大力引导在昆台资企业,积极抢抓新一轮创新发展的“上升期”和“风口期”。

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浪潮下,昆山试验区不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围绕台企集聚产业,分行业分类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智改数转”,不断释放工业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整体提升昆山台资主导产业链的创新力、竞争力,全力以赴打造台商台胞投资创业“首选地”。

“共同开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这是当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试验区文件的最后一句话,更是昆山试验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昆山试验区下一个十年更加精彩。

撰文: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