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人居环境,沛县“村光”无限好!
江苏
江苏 > 徐州 > 正文
站内

美化人居环境,沛县“村光”无限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并不仅仅是找回失落的“诗和远方”

更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一场深刻变革

如何才能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近年来,徐州沛县持续发力,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硕果盈枝。

目前,沛县已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达到双“60”的行政村217个,有效治理率达59%,全市领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工作经验被住建部推荐;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合评估第一等次,全市首个获省级人居环境激励县……一幅美好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关键词:洁净

垃圾分类让村庄更干净

垃圾不再是完全的废弃物,也能变废为宝。

“农户积攒一斤垃圾可获6分钱积分,保洁员收一斤垃圾可获8分钱积分。”杨屯镇环卫中心运营负责人张宪虎说,“如今,村民争相收集垃圾,主动进行分类,村庄犄角旮旯都干干净净。”

走进杨屯镇环卫中心,场地宽敞洁净,垃圾按区堆放,一台台垃圾处理车从周边村庄驶入其中,并分门别类驶向不同区域。大件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其他垃圾压缩站、有害垃圾暂存点等区域的工作人员正井然有序地分拣、处理各类垃圾。

去年底,在住建部召开的县域统筹推进村镇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沛县作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方面的唯一代表交流了经验,标志着人居环境实现了蝶变。

沛县按照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理目标,以“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3—4个行政村、覆盖10000人”为标准,建设了39处小型化、分散化的生态化厨余垃圾阳光堆肥房、77处厌氧发酵池、1处干式厌氧发酵装备。县财政对每处阳光堆肥房奖补3—15万元、对每处厌氧发酵池奖补20万元,服务能力实现全县368个行政村全覆盖,约30%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不出村处理,每年可产生有机肥近1万吨,实现就近减量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此外,沛县将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定期对村民宣传培训,组织村民参加村庄环境、垃圾分类现场评比,提高村民知晓度和参与度。厨余垃圾的发酵产物沼渣、沼液、沼气会免费供周边农民生产和生活使用,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垃圾分类成果,洁净的村庄环境得以长效保持。

关键词:文明

改厕“改”出了文明新生活

“看了我们家的厕所,谁还能说不如城里?”栖山镇姜梨园村村民刘念品自豪地说,“以前是一个坑、两块板、三面墙,春夏秋冬都挺‘臭’。现在是坐便器、亮瓷砖、白墙壁,一年到头都没味。”

沛县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以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截至到2022年底,沛县新建户厕5419户,整改提升户厕19902户,完成66个整村推进村,施工进度、质量全市第一。

小小厕所,方寸之间,既系着民生,又连着文明。如今,沛县各村面貌有了大变化,村民更讲卫生、讲文明了,农村改厕,“改”出了文明新生活。

一家一户变化的不仅仅是厕所,庭院也更美了,人也更有了精气神。村民逐渐养成了好习惯,把院里院外装扮的焕然一新。

听晴日暖风、赏石榴花红,刘念品的家中,房屋窗明几净,宽敞明亮,花草绿植造型各异、错落有致……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靓丽的小院成了一处小景。

关键词:醉美

美丽宜居乡村入画来

伴着舒缓的歌曲,音乐喷泉有节奏地喷出一道道水柱,像是跟随音符翩翩起舞,老百姓饶有兴致地听着乐曲,忙着手中的农活,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走进河口镇丁溜村,坑塘清水碧波,凉亭、广场、走廊等设施错落有致,一幅悠闲自在的现代村居图,让人心旷神怡,昔日的“臭水村”完成了生态宜居的华丽转变。

而走进诗情画意的湖西农场韩楼村,是另一番风味。蓝天白云飘,青山绿水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亭台廊道,曲径水榭,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不同的村庄,不同的味道,而它们都是沛县美丽乡村建设加速蝶变的缩影。近年来,沛县围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共创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10个,打造绿美村庄12个、美丽宜居村庄268个,整治达标村1000个,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以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为突破口,探索推出“地矿融合”易地发展、“全域整治”、原址新建等不同模式,改善农房总面积227万平方米,安置1.7万农户4万余人,连年获苏北农房改善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人居环境整治没有终点。“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民生导向,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周密的部署,更扎实的举措,进一步全员发动,高位推进,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开展,让百姓着实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兴浩说。

来源:沛县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