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江苏
江苏 > 盐城 > 正文

江苏盐城: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凤凰网江苏·盐城讯 (李驰 董洋明)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盐城,数千年来依靠风吹日晒进行海水制盐,创造了璀璨的海盐文化。但这座在滩涂上生长起来的城市,曾经因为没有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致使电力资源匮乏。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有着丰富的可开发风电资源。同时,盐城也是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平均光照时间约2280小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适宜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的空间资源较为充足。

生态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也是盐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是实现江苏省委赋予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的“破题之钥”。盐城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盐城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52.85万千瓦,占全省24.61%,规模领跑江苏。

2022年11月,江苏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盐城积极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已有十多个省直部门单位与盐城市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为美丽盐城建设创造了更大机遇。

《盐城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蓝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的目标。

如今,盐城依托沿海“风光”之利,开发绿色能源,打造“国际湿地沿海绿城”,全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江苏盐城: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大丰:绿色能源有序开发竞逐低碳发展赛道

“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近年来,大丰区用好资源“聚宝盆”,端起绿色“金饭碗”,全力打造新能源“聚宝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不断开辟新路径,努力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大丰区毛竹沙北侧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屹立于海天之间,硕大无比的风叶在劲风吹动下缓缓转动,源源不竭的电流通过海底电缆汇流至升压站,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这是目前国内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能源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220千伏海缆长度达到86.6公里,最远一台风机离岸82公里。据悉,该项目年上网发电量达9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7万户家庭的正常用电需求。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风电产业是大丰区新能源产业的一颗耀眼之星。近年来,大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培植风电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以海上风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集聚,谱写了一曲“风光”无限的“大风歌”。“十三五”期间,全区海上风电规划容量415万千瓦,约占江苏的30%、盐城的50%,成为江苏打造“海上三峡”名副其实的主战场,有力诠释了“中国风电看海上,海上风电看大丰”的行业共识。

在风电产业阔步前行的同时,大丰区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耕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成功招引阿特斯、正泰新能源、天合光能等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扎根发展,加快打造光伏产业集群新地标。

东台:建成国内首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

如今,放眼整个盐城沿海滩涂,成千上万个风车林立,白色的叶片随风周而复始转动,与一座座输电铁塔、一道道输电线勾勒出别样的“沿海风光图”。

位于盐城东台的“风光渔”基地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按照集约集聚开发理念,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养殖,形成了“风光渔”互补、循环经济、高效养殖、生态科普旅游四大特色示范区。每年发电接近1亿度,相当于减少消费4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

4月6日下午,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和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雷蒙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扩展合作协议》。双方规划在江苏盐城东台共同建设“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总规划装机150万千瓦,并将积极达成第三方市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具体合作投资机会。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19年3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在巴黎签署了《江苏省东台四期和东台五期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协议》,2021年建成国内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盐城东台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总投资约人民币80亿元。

截至2023年3月,东台海上风电项目累计供应绿电35亿度,是国内同等条件下发电量最高的海上风电项目之一,可满足近5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项目在设计、装备、建造中应用多项创新型技术,为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滨海:建设全国最大能源保供基地

今年以来,黄海新区滨海片区立足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最大能源保供基地”目标,加速集聚绿色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供给保障与就地消纳同频共振,勇当绿色能源之城建设排头兵。

在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声轰鸣,滨海片区第二个海上风电装备项目正“加速度”推进。在国信2×100万千瓦高效清洁煤电项目现场,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百余名工人各司其职,奋战在建设一线。

近年来,滨海片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围绕风电、火电、LNG、氢能等领域,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以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先试区为契机,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最大能源保供基地。不断推进上海电气风电主机、海力风电装备、立洋海上风电运维等风电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启动国家储备煤基地建设;推动国信LNG按计划开工;确保中国海油LNG一期扩建项目年内投产……年内新招引超亿元项目20个以上,其中50—100亿元项目3个、超百亿元项目2个以上。

不断拓宽能源综合利用路径,持续拉伸能源产业链条。加快推进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大力支持风电、光伏等电源侧储能电站建设,争取电网侧储能电站布局。不断提升能源消纳能力,扎实推进中盛滨海“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沿海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启动建设LNG冷能空分、冷能交换中心,进一步加快向冻干果蔬、低温冷链、冷能发电等下游产业延伸,着力打造绿能利用示范区。加紧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速推进上海电气风电主机、立洋海上风电运维等项目,建设光伏产业研究院和光伏组件生产中心,大力招引LNG运输车制造、风电机组等项目,同时聚焦以正负极、电解液、隔膜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做强电池材料产业集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韩雪指出,2021年是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元年,2021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23年2月,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全国已有9个省(区、市)建成了海上风电。

韩雪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有望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相当于54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少碳排放超过1.4亿吨,2030年前累计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35年以前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5亿千瓦以上,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大新能源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