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相城区经济运行数据发布,其中苏州高铁新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7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66.3%,无疑是交出了一份极其亮眼的“成绩单”。
2012年1月,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核心区规划范围东到聚金路、西至元和塘,南到太阳路、北至渭泾塘,区域面积28.9平方公里。
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如今的苏州高铁新城高楼林立、产业集聚、环境宜居,已成为一个集商贸、科研、居住、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国际商务中心。
十一年前这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高铁北站,十一年后这片区域蝶变为相城发展的强引擎。奔腾飞驰,御风前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到底蕴藏着何其澎湃的力量和惊喜?
枢纽之城:“双中心”之“心”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位于苏州市域地理中心的相城,是苏州大市范围内“沟通南北、联动东西”的重要枢纽。在更大的坐标系中看,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在相城交汇,苏锡常城铁和如苏湖城铁穿越高铁苏州北站,4条线路共同形成宝贵的“黄金双十字”。
2011年6月,京沪高铁全线贯通运营,高铁苏州北站正式落成,而坐拥高铁苏州北站的高铁新城,是相城“黄金双十字”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从苏州高铁新城出发,贯穿南北到长三角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城市,通勤时间均在1小时内。
坐拥得天独厚的枢纽优势,2012年挂牌成立的苏州高铁新城抓住这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人才、资金、创新等要素加速集聚,数年光阴,苏州高铁新城奋起直追,崛起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2年9月,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相城工作,为相城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路径:加快高铁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把相城区建设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又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从此,相城拥有了“双中心”建设的崭新定位,而苏州高铁新城作为“中心的中心”,肩负着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根据规划,相城将加快建设高铁苏州北站,持续深化站城融合TOD综合开发设计和“四网融合”等交通规划布局,最大程度放大枢纽优势,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城市功能载体向高铁新城集聚,积极探索推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尽快形成中心城区形象,将高铁新城打造成为苏州市域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月26日,苏州高铁新城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总投资近150亿元的14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超50%。今年,苏州高铁新城固定资产投资将超100亿元,开建各类载体165万方,刷新成立以来历年投资的历史记录。此次集中开工项目总体呈现投资规模大、项目质量高、发展后劲足等特点,涵盖了产业载体、市政配套、品质住宅等领域,是相城吹响“项目为王”号角的又一实际行动,也必将为推动“双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智驾之城:智能网联 纵横驰骋
智能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通信、交通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赛道。早在2017年,彼时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兴未艾,苏州高铁新城便瞄准这一重要风口,依托在长三角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苏州产业要素聚集的基因,进行前瞻布局,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区域的“一号产业”来发展。
自此,苏州高铁新城围绕“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网”构建全产业链生态,聚力打造“智驾之城”。2018年4月,干线物流领域的智加科技中国总部落地高铁新城;同年,致力于打造智能驾驶大脑的魔门塔也将总部迁入苏州高铁新城。龙头企业的落地,打开了产业发展格局,坚定了布局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
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引领产业发展布局,苏州高铁新城率先发布《苏州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制定实施了《苏州高铁新城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从落户支持、研发补助、高科技项目奖励等多维度提供政策扶持,开展“链式招商”。
优厚的产业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环境感知领域的图达通、承泰科技,软件算法领域的润芯微、吉咖智能,出行领域的T3出行、曹操出行、日产出行等知名企业纷纷布局落子,使得高铁新城成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
如今,作为智慧路网的交汇点,苏州高铁新城已集聚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超120家,涵盖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环境感知、仿真测试、出行服务等30余个细分领域的全产业链生态。一批领跑企业在这里快速成长、从技术研发走向量产。魔门塔已成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智加科技上榜“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
智能化、黑科技、未来感,这些词汇如今早已融入了高铁新城人的日常生活。智能驾驶微循环巴士网络、智能驾驶出租车测试、无人低速小车末端配送、无人环卫车、智能巡检车、无人低速贩售小车等等全国领先的智能驾驶场景在这里触手可及。
作为相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区,苏州高铁新城打造的“智驾大道”——南天成路,既是苏州高铁新城的主干路,也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在2022年11月3日的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推进会暨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大会,开放苏州高铁新城28.9平方公里、道路里程162公里,作为有条件开展“主驾无人”的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
“完善的链”“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网”是一座新城发展动力的强劲四驱。今年3月,全国首个“基于路侧数据搭建的智能网联仿真测试场景数据库”在苏州高铁新城发布。苏州高铁新城在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向纵深挺进。
未来之城:创新引擎 火力全开
栽得梧桐树,才引金凤来。十年多发展间,苏州高铁新城的建设者们始终坚信“产业发展,配套先行”,高水平建设了十多个独具特色的精品产业园区,为好项目、大平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苏州高铁新城接连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等大项目大平台次第落户。高端平台不断集聚,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充足动能。
苏州高铁新城还陆续出台数字金融、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人才安居等多项产才专项政策,同时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不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此外,苏州高铁新城坚持深入实施环秀湖科创企业苗圃工程计划、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提升辖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一批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平台、企业、政策的高效联动持续为高铁新城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的原动力。
3月,相城区发布《加快推进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初现雏形:开放融合的辐射能级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建设的科技品质日益彰显;高端要素的集聚效益初步显现。
到2025年,苏州高铁新城将累计认定市级各类总部企业10个;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 14 家;获评“独角兽”企业20个;高新技术企业 160个;上市(挂牌)企业 5家;年度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个;科技服务业收入 43 亿元;培育营收超亿元科技服务业企业 3 家;累计投用中试熟化载体面积 74万平方米。
到2032年,即苏州高铁新城挂牌20周年,目标全面建成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成为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第一城、长三角区域科创转移转化主要承载地、长三角数实融合示范城、苏州青年发展城市样板区。
文/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