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背后的徐州变化
江苏
江苏 > 徐州 > 正文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徐州中心商圈的金鹰国际、苏宁广场等6家企业,共实现销售额1.4亿元,较2019年增长28.9%。

4月26日,徐州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16亿元,同比增长5.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这是一份可以称为徐州首季“开门红”的成绩单,背后透露出当下徐州的变与不变。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是徐州的“产业强市”,适变求变的是“343”创新产业集群。

一季度,徐州签约注册的115个3亿元以上的项目中,“343”创新产业集群项目占比高达87.8%,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产业强市,一直是徐州经济发展的“核心词”。聚焦产业实际,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去年5月以来,徐州主要领导频繁进行基层调研、企业座谈,徐州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将产业发展方向锚定在“343”创新产业集群。

第一个“3”,是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聚焦的是规模和影响。“4”是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突出的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第二个“3”是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关注的是产业发展有基础、有特色。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从去年开始,徐州市领导分别率队赴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重点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开展招商活动。

招商不仅精准,更富有成效。以比亚迪徐州项目为例,去年11月,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在深圳考察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座谈交流。今年元旦刚过,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就开工建设。

从绿色低碳能源到工程机械、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产业等,韩国晓星、天科合达、先导半导体……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布局徐州。

如今,“343”已成为徐州鲜明的产业符号,勾勒出一条系统性谋划、创新突破、符合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五一小长假前后的徐州,十分热闹。

这个五一假期,中心商圈的金鹰国际、苏宁广场、金地商都等6家企业,累计客流量超15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超130%,其中30%是外地客流。

不变的是徐州的地理区位,变化的是徐州区域中心的影响力,这在“小长假”愈发显著。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去年以来,徐州聚力打造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提出到2025年建设成为万亿级城市。

加快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徐州“内谋”“外联”,动作不断。

向内深谋。今年以来,徐州市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路径。从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到市直部门,大家畅所欲言,谈现状、提建议、话发展。今年3月启动的淮海大讲堂,搭建起一个学习讨论交流的平台,成为实实在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学习充电站。

向外联动。开年以来,徐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淮北市、宿州市、连云港市考察,共商交流合作,携手推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把发展“定位”变成实际“地位”,徐州目标恒定,行动惟实。

两汉文化、彭祖文化、书画文化等激荡交融,拥有12所高校、近20万名大学生,徐州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彰显汉文化发源地的魅力。

就在这个“五一”假期,徐州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建设,取得多个重要进展,16座车站已封顶12座,主体结构完成89.3%。从高架快速路到地铁高铁再到国际机场,在徐州,一张纵横交错、上天入地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汽笛声声、班列开行,徐州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线路增加至18条,可通达俄罗斯、波兰、德国、越南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企业敢干,坚定信心再出发”,这是徐州2023年首期“政企交融汇”活动的主题。

如何让企业敢干?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表示,对企业既要“有呼必应”,也要“无事不扰”,实打实地解决困难问题,心底无私地为企业“站台”。

细化分解“省42条”,出台“136条”……元旦伊始,徐州便通过靶向施策、精准滴灌,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政策更具精准性,更有普惠性。

徐州市税务局出台20项举措,一季度,全市税费减免47.74亿元,享受银税合作贷款纳税人缴费人共计7443户,累计贷款金额96.37亿元;

从就业服务、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助企惠企四个部分制定具体措施,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举办系列校园招聘活动40场次,参会用人单位136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6899岗次、人才需求40564人次;

……

5.8%背后的徐州变化

不仅着力经济发展大事,更关注民生“关键小事”。作为民生“1 号工程”,徐州聚焦易淹易涝积水点治理,加快构建 "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 " 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力推动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难题。

不变的是每年雨季的降水,变的是老百姓的幸福体验。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徐州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1000多万徐州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