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苏州都在造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有这样的“苏州力量”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站内

整个苏州都在造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有这样的“苏州力量”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飞行。

2023年5月28日12点31分,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受到现场热烈欢呼。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的首个商业航班,130多名旅客,共同见证了这次了不起的历史飞行。

2007年项目立项;2015年总装下线;2017年首飞成功;2022年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全球首架C919飞机交付中国东方航空。十六年的光阴,数百家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心血凝结,终换来今日的展翅翱翔。从一张张图纸上的构想到真正冲上云霄,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筚路蓝缕,终于“破茧化蝶”,飞进现实。

航空航天产业是世界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是制造业 “皇冠上的明珠”。C919作为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承载着许多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而托举这份民族梦想也有一份坚定的“苏州力量”。

C919与“苏州制造”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时至今日,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每台零件数量在万件以上,其研制工作被称作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而在C919的“心脏”上,从叶片到火焰筒,就有不止一项核心零部件来自苏州。

燃烧室是飞机发动机三大关键装备之一,火焰筒则是燃烧室的主要部件,也是发动机重要的受热部件。飞机发动机依靠燃烧室产生约1700℃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叶片高速旋转而产生巨大动力。但燃烧室材料耐受温度一般只有1200℃,需要在改进材质增加整体耐高温能力的同时,在火焰筒上使用“气膜孔冷却技术”,保证火焰筒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工作,相当于给火焰筒“降温”。

这项“降温”技术的背后,就有2021年落户于常熟“声谷”的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思萃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的身影。声光微纳所与中国商飞合作,自主研发冷却气膜孔激光加工技术,达到国际较高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如果说整个飞机发动机相当于人体心脏,那么发动机叶片就相当于心脏瓣膜,是飞机发动机中数量最多、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耐高温、耐疲劳、耐磨损等性能缺一不可。

来自太仓的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历时十余年研发而成,不仅能够在650℃高温下正常使用,与原有叶片相比,还能够减重50%以上,对于整个发动机来说,可以减重30至60公斤,为国产大飞机减重带来了可靠的解决方案。飞机轻量化也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高的运力以及一系列绿色经济效益。

目前,华钛瑞翔已具备年产6万片航空发动机叶片及500吨钛合金结构件的生产能力。

一架飞机,往往包含着数十万个高精密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耐高温、高强度、复合材料和复杂结构件多、工艺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因此需要大型、高速、精密、多轴的高性能数控机床进行加工。位于苏州高新区的纽威数控装备(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为这些零部件的锻造提供保障。

纽威数控陆续研发、生产了百余台高精度数控机床,发往国内各飞机设备制造厂,而这些数控机床可以用于大飞机C919的机身框架、机翼、尾翼、飞机起落架等零部件的生产、加工。

整个苏州都在造飞机

不仅是C919的核心零部件, 从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到北斗卫星再到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背后都有“苏州制造”的贡献。

苏州为何在中国航空航天的版图中举足轻重?

2020年10月23日,上海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启动,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蓄势待发,上海大飞机产业溢出效应已成必然。

2021年春天,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一核”是指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是指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

彼时的苏州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制造业重镇,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破万亿元。而且苏州毗邻上海,沪苏同城化效应不断加强,健全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苏州创造优越的区位条件。

有着优厚的基础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浪潮中抢抓时代机遇,围绕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专业无人机等重点方向,依托虹桥发展国际服务业,加强与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的配套协作,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航空高端创新成果的高端转化基地。

早在2021年2月,苏州市政府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商飞发挥主制造商优势,鼓励苏州企业参与并承接中国商飞零部件配套项目,并携手在苏科研院校,搭建产、学、研、检合作平台,依托相关平台载体,重点围绕航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苏州积极引入知名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苏州基地、空天院苏州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等重大创新机构,高端要素加速集聚,为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4月,苏州发布《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大飞机苏州航空产业园”同时揭牌。

“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3年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打造3至5个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的目标。

2022年,空客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空中客车公司是世界领先的航空航天企业之一,中国研发中心将重点围绕氢能源基础设施开展研发工作,同时为空客全球提供先进制造、电气化、未来客舱及新科技的研发创新服务。

5月26日,苏州又迎来一个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园,13个优质项目顺利签约入驻,涉及航天关键构件、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电子封装新材料、数字化感知等方面。

位于吴中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将借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成果优势,聚焦航天器制造及应用、航天新材料及器件、空间信息处理、航天先进动力及装备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经过数年的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苏州市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重点企业303家,产值规模预计达到4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集聚了长风航空电子、吉太航空、华易航、迈信林等优秀内资以及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赛峰等外资航空航天零部件企业。

做航空 到太仓

太仓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基础优势明显。太仓市拥有高端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优势,已形成以高新区为主体、港区和城厢科技产业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依托“临港临江临沪”区位优势,以及“5+1”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成为承接国内外航空产业转移和上海大飞机产业溢出效应的首选阵地。

太仓拥有西工大、西交利物浦等两校多院科研优势,积极对接中国商飞、航空工业、国防科工等大院大所,高标准建设一流产业园区、载体平台,加快构建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智能高端的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

为了全力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太仓市制定了《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并陆续出台《太仓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专项政策(二十条)》,在创新项目、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等方面提供多维保障。

结合产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太仓市瞄准航空航天优势产业和独特赛道,把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任务”,从速度、精度、高度、广度等多个方面拼出了“太仓速度”。如今,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智能高端的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在太仓市已初具形态,“做航空、到太仓”产业名片越擦越亮。

2021年4月,北航天航长鹰太仓总部基地项目正式落户;2021年8月,商飞一级供应商美国穆格,在太成立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中国区总部;吉太航空自行研发的首款产品(备份导航设备)原型机顺利交付;星际智航成功研发全球载荷最大的油电混动多旋翼无人机。

目前,从精密制造到航空服务,从火箭总装到卫星应用,太仓市已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00家,2022年产值达120亿元,并且,预计到2025年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让“做航空、到太仓”的强音响彻云霄。

文/李青青

推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