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记|市委书记带队赴德国招商,常州终“德”“常”所愿!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苏记|市委书记带队赴德国招商,常州终“德”“常”所愿!

5月29日至31日,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亲自率团赴德国开展经贸洽谈,全方位开展对德合作交流。

近年来,大批德企巨头纷纷牵手常州,城市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江苏对外开放主阵地,常州正与外企上演事关投资信心的“双向奔赴”。

跨越31年投资故事

与德国有着相似制造基因的常州,与德企的合作要追溯到30年前,1992年莱尼电子入驻常州,成为在常创办的第一家德国企业。随后,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例如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博世、曼恩、大众等先后落地常州。

此次,常州市委书记的德国行中,其中重要一站便是蒂森克虏伯集团所在的德国埃森市。据悉,蒂森克虏伯与常州国家高新区签署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合作协议。

图片

早在今年3月,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就再次与常州签约,发展新项目——高端车用减振器制造项目,这也是该集团6年来第6次在常州投资扩容。

这样的合作密度,也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常州对外招引的金字招牌,无论是庞大的中国市场,还是常州优质的产业环境、营商政策,无疑成为了更多优质德企进入中国市场的热门目的地。

除了产业项目,常州与德国的交流也延伸到了文旅、科教、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一组数据显示,江苏省现有德国市级友城23对,而常州与德国就缔交了7对友城,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据悉,目前已有7家来自德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常州投资,共计12个项目,涉及汽车电子、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同时众多企业不仅在常建立制造基地,并且有意逐步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中国区总部布局于此。

什么是常州的吸引力?

常州如何赢得德企的青睐,一方面恐怕源自于城市的制造业基因。常州的城市定位一直很“专一”,从“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近代工业发祥地,到引领乡镇经济的“苏南模式”发源地,再到如今剑指“世界新能源之都”,一脉相承立足制造业。

去年,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在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常州位列全国第16位。

常州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其中隐形冠军企业达到200多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中国工业大奖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双双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这份专一和执着,让同样认同工匠精神的德资企业尤为看重。2022年。常州的GDP达到了9550.1亿元,距离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指标增幅更是持续领跑苏南,这样的成绩也让常州给了投资市场更大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著名的赛道时,常州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国新能源之都,无疑成为了德企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

如果说深圳、广州、上海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的领军者,那么常州就是这条赛道的隐形冠军,作为新能源车成本最高的零部件是动力电池,其成本占新能源整车的30%-40%。

根据常州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独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一半。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都在常州进行了布局。

另据江苏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江苏省汽车产量为94.4万辆,增长10.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4.8万辆,增长93.2%。而常州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4万辆,也就是说常州新能源车产量占全省75%。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明星城,常州用行动让外国投资者、企业家学会了一句中国谚语——“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打造对外合作新模式

以市场换技术,所谓的“双向奔赴”也绝不只是单方面的投资,常州成为中德合作的新样板,还得益于在与优质的德企合作中,不断壮大本土企业和资源。

首先,常州企业也将德国作为“走出去”的欧洲首选地,据悉,目前已经有近50家的“常州籍”项目落户德国,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企业,常州的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已纷纷启动了在德国的建厂计划,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模范案例。

其中,蜂巢能源投资24亿美元在德国萨尔州建造超级工厂,并将设置研发中心和测试验证中心,借助德国人才和技术,提高产品能效。

2017年,常州金坛区自主规划建设中德(金坛)创新产业园,到2020年,升格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2021年,产业园成功获批江苏自贸试验联动创新发展区,已成为长三角及苏南德语区中小企业进入中国的优选之地。与之相对应的,江苏省在德国巴符州建立了“德国工业4.0(金坛)制造基地”。

图片

从企业到园区,让中德企业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同时相对应的产业政策也变得更加明晰。

除了企业的发展,常州与德国的创新合作也可谓是“遍地开花”,在人才培养方面,常州作为江苏唯一、全国少有的国家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和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双试点”地级市,学习德国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对常州,更对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示范作用。

为此常州职教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引进并吸收德国专业教学大纲,按照德国IHK职业资格考试与国内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所谓“双元制”,即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另一部分在企业实践操作。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从2014年开设了全国首个中德合作班,累计已有金属切削师、电气自动化、工业机械师、汽车机电师、机电一体化技术5个专业,作为中德班培养出来的蓝领技师必须懂电脑,懂外语,德文或者英文,还得看得懂图纸。

纵观中德合作的“常州模式”,可以发现,从优质企业引进到本土企业提质升级,再到人才培养,常州走出了一条全产业的发展路径,也为更多同类型城市在引进来,走出去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