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江南·苏正劲 | 姑苏区:城中日月长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姑苏区:城中日月长

6月18日,苏州名城保护集团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举行。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出席活动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工作,建设具有世界级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为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当好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古城保护,说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而建设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使之具备世界级的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则是姑苏古城的伟大愿景和千年命题。

姑苏古城,是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和遗产载体——它既身为历史和文化遗产,又是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延续和传承之所,她是一座兼具了千年文明蕴积而生的人文烟水气与当代开放发展的而生的生活烟火气的地方,如果用更加拟人化一些的词来形容,她就是一座“妙城”。

唐代文人杜荀鹤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将东方水城姑苏的烟水气勾勒得恰到好处。当代文人余秋雨说:“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把姑苏古城内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描绘得活色生香。

“古城保护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始终以敬畏之心、珍爱之心做深做实。要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城市文化自信、建设人民城市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古城保护发展,高质量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文化产业‘新高地’、中式美学‘典范城’、品质生活‘幸福里’,努力把一座韵味无穷、活力无限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人民、带向未来。”曹路宝强调。

1978年,苏州全市范围内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32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34元。而今天,苏州是一座GDP近2.4万亿元的“最强地级市”。45年的时间,增长了750倍!

但无论苏州如何发展,“姑苏”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四十多年来,苏州人将姑苏古城织就成了一座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作为全国少有的2500年古城城址、规模基本不变的城市,姑苏人奋勇向前却更恪守传统,与其他县区相比,姑苏更多了一项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文化遗产不是一间宅、一幢园,而是一座城。

巷里烟气深,城中日月长。改革开放45年,古城保护与更新、经济发展与创新,姑苏向世界提交了一份绝妙的“姑苏答案”。当我们沉浸于沧浪的“浮生”,沉醉于拙政的“问雅”,沉思于张继的“愁”、戴望舒的“怅”、贺铸的“闲”,我们不能不由衷感慨,在姑苏古城,我们竟能在烟火的当下与古人怦然相遇。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姑苏区:城中日月长

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1979年,改革开放次年,苏州市三区恢复定名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2012年,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且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与保护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总面积83.4平方公里,包含14.2平方公里古城全部。截至2022年末,户籍人口75.07万,常住人口92.84万。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7亿元。

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始终未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前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古城,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力发展新城,从大的范畴讲,于今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是苏州的“新城”;从小的范畴讲,于今繁华、宜居、产业兴旺的沧浪新城、平江新城、金阊新城,则都是姑苏区的“新城”。“新城”奠定了今天苏州的城市格局,也奠定了今天“姑苏”的城市格局。但无论从全市的格局看,还是从姑苏的格局看,姑苏古城都是那个唯一的“核”。

在这样的站位和视野之下,去理解和推进古城保护工作,苏州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区、姑苏区制定了“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的目标任务,举全市之力、调动全市资源推动古城保护工作的组织架构不断健全完善。打破界限空间,用“大苏州”的理念加强全域保护,强调古城保护有“三个圈层”,一是19.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二是“四角山水”的自然系统;三是包含太湖、长江、大运河以及桑基鱼塘在内的全市江南水乡风貌;同时也要把苏州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挖掘城市内涵,讲好城市故事,展现城市魅力。

古城保护归根结底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给予原住民最大的尊重和照顾,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也让更多向往古城的人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共享“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典范”。为此保护区、姑苏区坚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用“绣花”功夫提高古城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古城,以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集聚古城,精心布局城市家具、第五空间,全力擦亮古城底色,扮靓苏州“城市会客厅”。

古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去年6月18日,苏州整合组建名城保护集团,使其成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主力军。今年6月18日,苏州召开苏州名城保护集团高质量发展大会,宣布启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内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对文保单位、控保建筑等五类古建老宅实行差别化管控。“一宅一策”制定“伙伴计划”,并依托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站搭建的官方发布平台,招引“伙伴对象”,唐寅故居、桃园、苏肇冰故居、隆庆别院等首批18个“伙伴计划”上线亮相。

“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城市文化自信、建设人民城市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古城保护发展,努力把一座韵味无穷、活力无限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人民、带向未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古城保护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始终以敬畏之心、珍爱之心做深做实。

在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下,苏州古城保护逐步“由点带线及面”,“成片保护”进度加快。根据计划,苏州将基于古城容量研究成果,逐个研究54个街坊和虎丘片、西留园片、寒山寺片,实践“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打造更多“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实景,让古城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大博物馆。

最新启动的“平江九巷”城市更新项目就是典型案例之一。该项目实施对象为连接苏州平江路和观前商圈的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以“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对涉及区域所有要素进行活态保护、更新改造,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片区。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姑苏区:城中日月长

“靠谱”才能护得好古城留得住乡愁

疫情放开管控初期,姑苏区率先创造性地将核酸检测亭改造成发热诊疗站,迎来网友群众一片叫好,并高度评价姑苏区此举“靠谱”,姑苏人“靠谱”。但其实务实、勤勉、全心付出早已贯穿了姑苏区整个的干部体系。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方文浜一直就强调和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靠谱姑苏人,且提出要(把工作和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强化闭环思维和“交作业”意识。

保护好古城,留得住乡愁,留得下记忆,更是必须要“靠谱人”做“靠谱事”。什么是靠谱?做事,但不是浮于事,要有效率感,要有方法观。细化、量化、具体化,强化闭环思维和“交作业”意识,都是效率感和方法观的体现。

大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街坊,小到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如何保护、如何更新、如何利用,全都做到有思路、有计划、有具体方案。坚持应保尽保,加强普查,深化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古城里的每一处历史遗存办一张“身份证”。坚持数字赋能,建设CIM+“数字孪生古城”,加快古城全要素数字化,让足不出户“云游”古城变成现实。

跳出古城守护古城。除了古城,城外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古河道,乃至全市161座山、401个湖泊等,都被确定为重要的保护对象。为此,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梳理了全市所有古镇、古村、古街,形成名录、划定紫线,也按照“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对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泊制定了保护方案,“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好各项保护举措,延续苏州山水相伴、河街相邻、人水相依的城市空间格局。

欣慰的是,改革开放45年的今天,苏州古城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化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姑苏区、保护区近年来也在加快补齐历史欠账,逐步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推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使得各类资本对古城愈发青睐,四方游客纷至沓来,青年人才不断回归,古城的全面复兴已然起势。更新鲜、更多元、更国际范的古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走进古城、喜爱古城,也愿意留在古城。

毕竟,“姑苏”这两个字,在很多人的心中本身就自带磁力,她既有儒雅内敛、温润如水的传统一面,又有时尚潮流、宜居宜业的当代一面。作为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区位优势明显,M0产业用地、专项服务产业项目用地加快推出,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产业链日益成熟。

一座城市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她所建立起的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烟水气”带来的文化情感、“烟火气”带来的生活情感,于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点点滴滴的惬意与熟悉中,带来绵延无尽的情感牵系,让人眷恋,让人迷恋。

“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站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历史节点,姑苏区在古城2500年历史和文化基底上,展现的当下性和进取心,让这个面向世界书写的“苏州答案”日益清晰:

古城亘古,古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