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江南·苏正劲 | 吴江区:好风与之俱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吴江区:好风与之俱

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

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同里退思园、大运河吴江段、吴江运河古纤道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同里、黎里、震泽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到多家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500强;从无铁路、无港口、无机场的“边角料”地区到如今的创业投资热土;从318国道的建设到正式步入轨交时代;从东太湖综合治理到苏州湾的崛起,她实现了多个产业突破千亿级的目标,她伟大成就迭出,她也在不断地进化和迭代。

如今,吴江被列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作为主阵地,肩负着建设示范区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职责使命。

1个月前,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吴江区并召开工作会议。苏州市委常委会从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等方面,对吴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更高期待。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看吴江,从1985年吴江被中央列为对外开放县,到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再到20112年吴江撤市设区,吴江经历了一个堪称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今日的吴江,依然在上下一心地埋头苦干、只争朝夕,无论是太湖新城的高楼林立、还是东方绸都的时尚霓裳,抑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画境诗意,新时代吴江的壮丽图卷正徐徐展开。新时代在赋予吴江历史级使命的同时,也给予了吴江历史级的机遇。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吴江区:好风与之俱

波澜壮阔的40年

1985年,吴江被中央列为对外开放县。1992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江县,设立县级吴江市。1994年,吴江完成撤乡建镇,共设立23个镇。2000年起,吴江市对所辖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来23个乡镇逐步调整并形成“区镇合一”格局。2012年10月29日,吴江撤市立区,正式设立苏州市吴江区,彻底翻开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从撤县设市到撤市立区,吴江助力苏州迈入“大城时代”。

“积聚绫罗地,惟此镇最盛”。1986年10月11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开业,两个多月内营业总额达2063万元。1995年12月,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05年东方丝绸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布市”,列全国综合市场第三名。2008年,东方丝绸市场的交易额排在全国十大纺织品交易市场第一,居江苏十大工业品批发市场之首。

1992年,吴江经济开发区成立,吸引了大批外资集聚。2010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吴江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吴江出口加工区整合升格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目前,吴江已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中国民企500强”和3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外资企业超1500家,外商投资总额662亿美元;拥有峻凌、敏华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7家、市级11家。

2008年10月,作为国家治理太湖的一项重点工程,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实施,投资达40亿元,于2012年12月全部完成。2013年,东太湖水域正式命名为“苏州湾”,标志着以苏州湾文化中心为代表的太湖新城崛起。如今,在《太湖新城优化提升规划》《太湖新城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引领下,太湖新城正围绕“科创圈带重要节点、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承载区、城市高端功能区、城市新中心”发展定位,加速迈向“世界级创新湖区”。

2009年11月,苏同黎一级公路竣工,拉开了吴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2010年,吴江的第一条国道——318国道吴江段改造,它是连接江、浙、皖、沪三省一市东西向的重要陆上通道,引领吴江城乡一体大交通格局形成。2017年4月15日,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正式开通试运营,首次把吴江区纳入了轨道交通辐射圈。目前,沪苏湖、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将在吴江区十字交叉共站,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

2019年,吴江高新区建成江苏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2023年,1月29日,江苏唯一一家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吴江算力调度中心开工建设,总投资35亿元,将承担东西部算力资源的跨区域调度和长三角区域内调度。前瞻布局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为数字化改革趋势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1月30日,同里退思园被正式列入《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3月10日,同里古镇入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同年4月,同里古镇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着吴江旅游业的发展。2021年,吴江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继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后,吴江再一次把国字号绿色名片收入囊中。

风起江南·苏正劲 | 吴江区:好风与之俱

迈入千亿级

民营经济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吴江的民营企业数量超过8.7万家,民企注册资本规模超五千亿元。可以说,民营经济绘就了吴江鲜明的“经济底色”。作为全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2022年,吴江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673.17亿元,累计增长4.9%。

丝绸在吴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苏州的名片,更是吴江的支柱产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盛泽镇打造了的完整纺织产业链,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了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2022年,丝绸纺织业实现产值1070亿元。“中国绸都”“中国蚕丝之乡”“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纺织名镇”这些称号,对吴江来说,名副其实。

电子信息产业是吴江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吴江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压舱石”。有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156家,规上工业产值于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四分之一,占整个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近五分之一。吴江聚焦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京东方(苏州)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推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点发展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及专用设备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终端。

吴江一直贯彻着“坚持以先进制造业立区”的方针,矢志不移。2022年,吴江装备制造业产值为1112亿元。为实现“智能制造看吴江”,打造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吴江聚焦亨通航空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智能无人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柔性制造、检测、装配等智能成套装备。如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化电梯、先进通用专用仪器仪表、智能轨道交通等装备。

作为一个后起之秀,2022年,全区106家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77.78亿元,同比增长4.4%,继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之后,成为吴江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2011年开始,吴江对新材料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多年来,新材料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大步走”,催生了澳盛科技、凯伦股份等行业“隐形冠军”。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动入库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未来吴江还将持续招引建设一批重点新材料项目。

迈向新时代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吴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主动地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让好风景吸引来好经济。

如今的环长漾片区,旅客们络绎不绝,建有1处省级湿地公园,还有5处市级自然湿地。由海湾—潟湖演化而来的“长漾”,串联起以“江村”“溇港”为核的七都镇、以“湿地”“丝绸”为线的震泽镇、以“古桑”“康养”为基的平望镇、以“渔耕”“太浦”为题的横扇街道;浸润了三扇、众安桥、金星、联漾等村。

一卷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乡客厅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为空间结构,包含了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和姚庄镇四个镇的各一部分。

“一点”是方厅水院;“一心”是由青浦、吴江、嘉善协同打造的客厅核心区,包括创智引擎、科创学园和会展村苑三大组团;“三园”是江南圩田、桑基鱼塘、水乡湿地三个主题展示园;“三区”是金泽、汾湖、大舜三大功能区;“三道”是蓝道、绿道、风景道;“多村”是科普村、创新村、文旅村。

宛如一朵花瓣缓缓绽放。

花港湾位于“环太湖科创圈”和“吴淞江科创带”交汇点,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是吴江向北发展、融入苏州主城的“桥头堡”。围绕“科创中枢地,缤纷未来港”的定位,以生态湖湾为本底,已吸引苏州光电子与通信技术研究院、亨通前沿技术联创中心、京东方国际创新社区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

为发挥 “百湖之城”的生态优势,吴江还将以河为脉,通过串湖、连荡、接漾,构建“淞浦达江湖、塘浦织圩田、运河系文脉、荡漾驻乡愁”水网总体格局,来提升河湖生态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的有机更新和融合共生。

此外,吴江不断谋求建设绿色高效的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积极打造“轨道上的吴江”。作为长三角地区城际铁路网和环太湖轨道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63.8公里的沪苏湖铁路则将于2024年完工。吴江人民万众期待的通苏嘉甬高铁也早在2022年11月30日上午正式开工,预计 5年内可通行,届时江苏沿海地区的南北出行将更畅通。而随着10 号线、14 号线轨道交通的建设,上海地铁 17 号线西延与苏州轨交 10 号线的无缝换乘也将实现。长三角核心城市“1 小时交通出行圈”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