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十二载光荣岁月,不朽的铁军精神与红色盐城
江苏
江苏 > 盐城 > 政务 > 正文
站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十二载光荣岁月,不朽的铁军精神与红色盐城

盐城,一个经历无数血与火淬炼的革命老区,一座浸润红色基因的英雄之城。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战斗生活。

(本文所有图片由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提供)

从新四军纪念馆到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从华中党校旧址到华中局扩大会议会址,新四军的足迹遍布盐阜大地,新四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铁军精神,更是根植盐阜热土、穿越时代风云的灿烂丰碑,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身份标志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我们通过对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梳理,从中感知一个伟大的党所走过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我们相信,这样的力量也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凝心聚力,再立新功。

选择盐城,红色底蕴积淀深厚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抗战史话》中记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敦促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掀起了汹涌的抗日怒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盐城区各县抗日志士、爱国仁人和广大知识青年,抗日救亡热情高涨,他们奔走呼号,宣传抗日,动员与组织民众投身抗日洪流。

盐城县数所中学的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他们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发动民众,开展抵制日货斗争,并要求国民党当局发枪抗日。阜宁县中学的学生也掀起抗日救国学潮。他们开展向亲友、邻居募捐抗日经费的活动,并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手挥抗日救国标语旗,高呼抗日口号。

东台县民众组织起抗日宣传团,在东台城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一些进步人士创办的《东台民声报》《振报》《新东报》等报纸,经常报道前方抗战消息。与此同时,以抗日为主要内容的戏剧、电影、展览等各种文艺宣传活动也在东台城乡展开。东台民众还以实际行动为抗日出力。东台三灶一农村妇女吉王氏,捐献100元慰问前方将士。东台工、商、学和城市各界爱国人士纷纷认购“抗日救国公债”,共达30万元。

时属灌云县的响水口民众也掀起抗日热潮。响水口进步青年史成章等自费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小报,报道本地抗日动态,转载各地抗战消息。在上海求学的进步青年徐禹民回乡后,利用各种关系建立了“灌云县抗日小游击队”,有100多贫苦农民子弟参加。

抗战初期,盐城人民已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斗争的行列,但由于共产党还没有对盐城人民的抗日斗争形成领导,人民的抗日斗争还基本停留在自发的阶段。广大民众热切盼望共产党领导他们,组织起来,投身抗日斗争,保家卫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盐城地区曾经建立过领导全区人民革命的中共淮盐特委及各县县委。抗战爆发后,盐城地区的特殊政治情况受到外地党组织的关注。一些地区的党组织陆续向盐城地区派遣共产党员和抗日骨干,以领导和发动盐城地区的抗日斗争。

盐城籍进步青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李寄农时在陕北公学学习,兼边区文化教育部和社教工作。抗战初期,延安方面派他和薛汉扬、陈扬、陈干等赴国民党第五战区参加抗日总动员指导委员会工作。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复旦大学支部书记的唐君照系盐城人,受驻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王翰的派遣回到家乡盐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组织起“盐城县十四区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上冈等地大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吸收进步知识青年40余人,通过演剧、出壁报和募金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三个多月。其成员有不少奔赴抗日的各个战场,直接投身抗战,留在家乡的后来也大都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一批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原盐城地下党员在与党组织失去多年联系后,又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如盐城的地下党员胡扬组织了几个青年共同创办起《准东晨报》。原地下党员宋金城从杭州回到盐城北宋庄,组织原北宋庄支部党员和进步青年成立青年抗日义勇队,共30名队员,并带他们到街头游行,宣传抗日。

另外,一批于国内革命战争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的共产党员因国共再度合作而获释,他们又重新组合起来,积极联络广大的进步青年和各阶层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指导下,广泛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这一时期,盐城地区一大批热血青年为了寻求共产党的领导,取抗日救亡之经,纷纷离开家乡,远赴延安等地。如东台垦区进步青年朱有光、张炎,汤学阶等为追求革命真理,投身抗日斗争,自费赴延安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又回东台垦区进行抗日活动。

1938年3月,苏北抗日同盟总会于盐城县成立了抗盟盐城分会,会长宋泽夫;4月于阜宁县成立了抗盟阜宁分会,会长汤如山,副会长李寄峰;同年春,在东台县大中集成立了抗盟东台分会,负责人朱有光等。

盐城这片红色热土,从抗战一开始就成为唤醒民众奋起抗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旗帜,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为后来新四军选择在此重建军部埋下了伏笔。

军部重建,树立抗日新里程碑

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爆发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了军部。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标志着历经磨难的新四军在濒临绝境的血路上重新站了起来,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成为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化军队。”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命令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8万余人围攻,除约2000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消息一出,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为了重振新四军军威,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月18日,在知悉番号被撤销的当天,刘少奇在华中总指挥部向中共中央致电,建议以华中总指挥部班底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20日,毛泽东亲自执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延安发布。由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24日,陈毅的就职通电在《江淮日报》上全文发表。1941年1月25日午后,盐城游艺园广场上,新四军重建军部成立大会隆重举行。10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刘少奇宣布了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命令,令在场军民倍受鼓舞,高亢的抗战口号霎时间响彻广场。

陈毅在当天的就职演讲中说道:“举行庆祝军部成立的大会,这在中国抗战中,革命史上以及将来都是一件大事。”事实证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退国内反共和投降逆流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军部重建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重新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和1个独立旅,总兵力共计9万多人。陈毅还委托鲁艺华中分院教授许幸之、庄五洲为整编后的新四军设计了一个统一的新臂章。

“臂章由两层粗布缝制,正面蓝色,外方内椭圆,圆内留白,椭圆形的正中是新四军番号的英文缩写N4A。”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宋钰介绍,“这款臂章后来成为新四军历史上佩戴时间最长、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一款。”

建军西路118号,泰山庙,这是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所在地。1941年 6月6日至7日,新四军军分会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陈毅作《论建军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了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新四军正规化党军建设的五项基本要求,号召华中全党全军为把新四军建成正规化的党军而奋斗。

新军部、新臂章、新建制......这些新鲜“血液”为“重生”的新四军带来了盎然生机。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新四军广泛发动群众、驰骋大江南北、纵横敌后战场,在敌强我弱、日伪顽夹击的复杂环境下顽强斗争,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0多万人,建立了地跨苏、皖、鄂、豫、浙、赣、湘等广大地区的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筑起了“华中人民的长城”。

血肉交融,共筑军民鱼水情深

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在国民党重兵围剿的夹缝中得以生存,一个至为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四军挺进苏北,这一光荣传统与作风也一路东进北上,被传到苏北。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这种血肉联系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新四军以严明的纪律取信于民,以真挚的情感体恤于民,以切实的行动造福于民,以胜利的豪情鼓舞于民。清除匪患、借粮度荒、减租减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勇猛杀敌,保卫人民,一件件改善民生的实事,温暖民心。正是这种心心相印、鱼水深情,创造了诸如组织群众18万、修筑捍海长堤等影响广泛的惊人奇迹。

盐城地处苏北沿海地带,自然灾害频仍,农村经济关系长期以半封建的剥削方式为主,土地相对集中,一些较大的地主占地百顷,农民长期受封建剥削和压迫,生活极其困苦。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春,日军入侵盐城境内,狂轰滥炸,烧杀淫掠,制造了空前浩劫,给盐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盐城人民的抗日斗争再度兴起。

苏北抗日同盟会盐城分会成立后,组织青年参加新四军,宣传抗日主张,发展迅速。因此,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盐阜人民迫切需要通过组织,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拯救沦丧家园,改善困苦生活。正是基于对盐阜人民生活境遇最深刻的了解与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盐城地域历史和现状的深入调研,作为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等,迅速明智地择定群众工作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突破口,决定盐阜根据地的初期建设,必须以提高群众阶级觉悟和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为中心环节。

为了粉碎日伪军对各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度过难关,坚持长期抗战,党中央号召各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生活条件,以奠定对敌反攻的物质基础。1943年3月和1943年9月,中共华中局先后两次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盐阜地委亦发出相应指示。于是,盐阜党政军民迅速开展生产动员,组织生产。通过节约防荒和生产救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了纺织业,开展了互助合作,兴办了工商业,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为支援地方生产,减轻地方负担。1944年1月,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发布《关于爱惜民力的训令》,各旅开合作社、油坊、碾米坊等,各团及总队开磨坊、豆腐坊、粉坊等,各连队普遍种菜、种麻,流动性较小的机关或部队饲养猪、羊等。各连队、机关之每一单位,种地须达3至5亩,以开垦荒地为主,新四军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还派出部队帮助群众抢收、抢割、抢种,开荒种地。与此同时,部队自己也开展生产建设,改善部队生活,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在大生产运动和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了大批劳动英雄和生产模范。根据地还在广大军政工作人员中大兴节约运动,倡导艰苦奋斗,与根据地人民同甘共苦。军政人员在生活上实行低标准供给制,坚持最低生活水平。至年底,全师已创各种收入近500万元。部队还将自给以外的蔬菜送给附近群众。全师指战员自己动手割马草,用草灰代肥皂,自己动手制作鞋袜等。仅这几项,全师一年就节约开支20余万元。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堪称爱惜民力的楷模。他对党政机关和军队开支精打细算。他说:“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要时时想到人民,绝不能大手大脚。”一年春荒,为了救济群众,黄克诚号召部队每人每天节约一点粮食,反对“橡皮肚子”,最终为群众节约了数万斤粮食。为减轻群众负担,他又在军装上打主意,去掉军帽帽檐围圈和军装上衣翻领,将军裤由原来较宽大的中式裤子改成小裤腰的运动裤,整个部队累积节约大量布匹。

通过大生产和节约运动的开展,抗日军民战胜了日伪经济封锁带来的根据地经济困难,增加了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物质生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即将展开的对敌局部战略反攻积蓄了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军政、官兵关系空前紧密,形成了克敌制胜的巨大潜能。

苏北沿海特别是盐城、阜宁东部,历史上饱受海啸、海潮侵袭之苦,情形之惨之烈,骇人听闻。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改善民生成了当务之急。阜宁县长宋乃德面对地方士绅的呼吁,决定修筑海堤,造福人民。刘少奇、黄克诚等对此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随之成立,阜宁县政府以盐税作抵押,发行100万元修堤公债,以工代赈。县长宋乃德亲率10万民工筑堤,历经数月,挖土200万方。施工现场人流如潮,热火朝天。粮食不够时,三师将新购军粮全部接济民工。修堤期间,黄克诚亲率部队,协同阜宁人民一起施工,与阴雨、海潮、时疫斗争,鼓舞了修堤民工。阜宁县三区区长陈振东为筑堤操劳不息,不幸惨遭顽匪杀害。一句“我为修堤而来,今为修堤而去,何憾?”落地有声,撼人心魄。

修堤过程中,广大军民克服了种种困难,梅雨季节到来时,洼地成河,道路泥泞,卤潮泛滥,时疫流行,未能动摇修堤的决心和进度。在盐阜军民共同努力下,当年7月5日,造福于民的捍海大堤工程竣工了。这条北起淮河、南至射阳河口,全长90多华里的海堤,尤如卧龙横亘于海边。数日后,海啸翻腾而至,大堤巍然不动,沿海民众万户欢腾,讴歌共产党,讴歌新政权,并以宋乃德姓氏命名海堤为“宋公堤”,以此与历史范仲淹主持修筑的“范公堤”相提并论。

砥砺奋进,创造新苏北新盐城

在敌人后方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一个系统复杂而浩繁的工程。新四军在盐城开展的群众工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创新的形式、扎实的措施和显著的成效,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扎实基础。刘少奇曾作一个通俗比喻: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他在其著名的报告《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中这样阐述:“我们就是要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彻底办好”,“创造新的苏北,新的盐城”。盐城不仅是连接苏中、淮海的一块根据地,更是整个华中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和指挥中心。对于创造“新的盐城”,建设好盐阜抗日根据地,是刘少奇抵达苏北后的又一战略目标。刘少奇对此倾注了满腔心血,融入了极大热情。盐城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建设的蓬勃开展,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为整个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盐城的农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刘少奇亲自选定盐城县为群众工作的试点,主要因为盐城是华中抗日指挥中心所在地,便于领导机关就近检查与指导,而且盐城县干部力量较强。他从指导整个华中工作出发,给予盐城农救运动以大量关怀指导。他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等多次召集盐阜区党委、盐城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听取汇报,要求把“大刀阔斧和精雕细刻相结合”来开展群众工作。盐城县农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后,刘少奇又及时肯定与总结经验。1941年4月12日,《江淮日报》全文发表了刘少奇的《关于盐城农救工作经验给苏中区党委的信》。这封信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对于克服当时在一些干部思想上对群众工作认识不足、犹豫观望、方法不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盐城群众工作形成极大鼓舞和促进,盐城农救工作很快形成高潮。盐城农救工作的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成为中共关于群众工作的一篇重要文献。

1941年8月,盐阜区党委宣传部长曹荻秋在《真理》发表了《盐城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盐阜回到延安。12月9日,他专门撰写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将盐城农救工作的经验推广至晋西北,指出“盐城进行群众工作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值得各地方来学习”。盐城农救工作的影响力不仅在苏北,更扩展到了华中乃至全国。

刘少奇初到盐城仓头庄,庄上满目疮痍,百姓揭不开锅的生活境况令他万分揪心。为此,他发动群众借粮度荒,两天后全庄办起30个家庭粮食加工厂,断炊户顺利度过了春荒。有一次,黄克诚和新四军三师宣传干事朱鸿一起探讨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朱鸿问:“释迦牟尼、耶稣是不是也很伟大,他们也是舍己为人?”黄克诚没有直接回答,却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革命,靠悲天悯人是不行的。凭悲天悯人来革命也是不巩固的,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融成一体。”朱鸿:《黄老一心想的是人民》,原载《一代楷模——纪念黄克诚同志》1943年春,日军发动大“扫荡”。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师部转移到八滩一带。黄克诚率部渡过淤黄河时,在河上临时搭起一座船桥。部队正在过桥时,附近老百姓赶上,也要准备过河,而敌人的炮弹已经打到河里。危急时刻,黄克诚大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让老百姓先过桥。”他自己也挺立在河岸边不动。部队立刻闪开,老乡们安全渡河后,部队人员才过桥。这件事至今为当地人民所传诵。

这些发生在盐城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真实而生动的事例,展现了新四军领导人博大的爱民情怀;也正是这榜样的作用和引领,广大新四军将士同样爱民如父母。盐阜人民对新四军也同样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鱼水深情,穿越历史风云,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坚强力量,成为新四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新四军及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在盐阜区开展的群众工作,蓬勃而有生机,是新四军在盐城开展各项工作中最为基础也最具显著特色的,它贯穿于整个苏北乃至华中抗日斗争以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全过程,渗透于政权、经济、文化、统战等各项建设事业之中。经教育发动而武装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空前提高,他们踊跃交公粮、送子参军,形成拥军优抗热潮和强大的抗日洪流。而新四军在与盐阜人民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之中,也结下了血肉深情,这份真挚感情最终化作勇猛杀敌、驱逐外敌的强大精神动力,也因此铸就了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铁军雄风,熔铸升华了铁军精神,并深深融入盐阜大地,成为盐阜人民世代传诵、永远铭记的精神品格。

当年,刘少奇提出“建设新的盐城”,今天,我们在推进“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的实践中,应该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怀一颗赤子之心、拳拳之爱,真正沉下身心,体恤民情,体察民难,将精准扶贫工程真正做到精准,将民生工程真正抓实建好,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密切党群关系,激发民智,汇聚民力,释放活力,也才能真正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到实处。(李驰 董洋明)

推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