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数字化”,当创新融入传统,当“软文化”碰撞“硬科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则好消息在徐州的非遗圈子里传开:“徐州非遗码”正式发布了。
通过扫描非遗产品背后这枚小小的二维码,消费者不仅可以验证真伪,还能直接在线观看非遗项目名称、项目介绍、非遗传承人故事,图文并茂。产品来自哪里,是区级非遗、市级非遗、省级非遗、还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谁,企业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一目了然。
这就意味着,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应用,徐州非遗,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一创新举措,也是全国首例。
就在“徐州非遗码”发布当天,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启动。
这是在徐州42个非遗传承基地的成功经验上,在徐州市文广旅局的指导下,由寿八百(徐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新型非遗保护发展空间。
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徐州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68个、市级非遗项目213个,培育了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2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它们集聚在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
一进门,一幅《洗被单》活灵活现跃于纸上,这幅剪纸画面构成粗犷浑厚,刀法灵动自然,1990年入选中国民间民族剪纸大奖赛。面塑的民间审美、编结的指尖技艺、剪纸的灵动自然,香包的古意盎然……在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除了有装饰画、服饰、食品等的展现,还精心布置了书房、客房等非遗运用场景,300余项非遗产品的“沉浸式”体验,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没想到徐州非遗如此丰富多彩。”周小磊是山东人,逛了一圈后,他对徐州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首期引进了60家优质非遗企业。不仅有国家级、省市级传承项目,也入驻了60余位非遗传承人。这个集展示、交流、宣传、交易等于一体的非遗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是徐州探索非遗保护发展的新样式,新探索。
非遗交易中心负责人认识到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接下来,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还将系统开发非遗项目教学、非遗产品交易商城、非遗传承人宣传、非遗知识竞答等项目,线上通过电商和跨境电商平台,线下定期举办非遗大市集,用数字化将非遗推广到大众面前。”
“在非遗保护方面,我们不断尝试激发传承活力,携手打造非遗交流更好的平台,加强合作。”徐州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朱泓表示,近年来,徐州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于非遗来说,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产业化是非遗的未来之路。努力让非遗活在当下、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