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本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的时候,当他信步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路上,说了这句话。

“芳草”自然是个泛指,包括苏州整个的历史文化、古迹名胜、山水园林,当然也包含自然意义的花草树木。由花草树木构建而成的公共生态空间,人们叫它公园。

苏州人“福气”的来源,不仅包括深厚文化底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也包括“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无处不在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有芳草”是苏州人生活追求和苏州城建设追求里的重要内容,前者养成了苏州人家家户户的莳花弄草的“小情调”,后者形成了苏州城处处公园处处绿化的生态基底。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如今,苏州正在倾力打造的又一张城市名片,正是这种满城皆公园、处处见芳草生态格局的高级形态——“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并非公园与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即通过对城市中生态、生产、生活要素的系统性协调、组合、相融,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的高品质绿色空间。换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成为一座“大公园”,真正实现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景。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苏州作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气候温和、经济发达、襟江带湖、山水环绕,古典园林独步天下,江南水乡风貌优美,建设“公园城市”有着优越的本底条件。2022年8月,苏州市政府发布了《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公园+”的苏式生活典范。今年,随着苏州“公园城市”的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幅“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根据《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2023年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计划》,今年苏州将推进实施“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建设35条山地森林步道,提升完善城市公园10个,新建及改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30个,全市新增及改造绿地210万平方米,持续增进人民的绿色福祉。

7月29日,苏州市召开“公园城市”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高级署长蔡福祥等众多专家学者为苏州“公园城市”的发展集智聚力。现场介绍了苏州“公园城市”的行动方案,品牌策划方案和规划建设导则,并发起苏州市“公园城市”倡议。

一座充满芳草芝兰、鸟语花香的“公园城市”,正在走向所有人,升级所有人的幸福感。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从园林之城到公园城市的“苏州模式”

公园城市是什么模样?公园城市苏州又是什么模样?

“自然里的人间天堂,人人喜爱的山水苏州”。依托江南水乡最美生态底色,苏州有着建设“公园城市”所需的优越本底条件:

自然资源禀赋极佳,苏州拥有150多公里长江岸线,约四分之三太湖水域面积,林地保有量563平方公里,自然湿地面积2688平方公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面积759.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市绿化功能完善,全市公园绿地总量79.2平方公里,绿地率39.3%,绿道600公里,城市公园202个,口袋公园540个,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园林文化底蕴深厚,9 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08座园林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目前已开放90座,开放率达83.3%。

隽山为屏,四角为楔,苏州市构建了“人工山水城中园”的艺术特色和“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生态空间,积淀着集传统文化、美学哲理为一体的卓越价值,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等众多美称,具备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厚基础。

自 “公园城市”的概念于2018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城市已着手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新发展理念,且在不同的文化基因驱动下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临海的深圳致力于发展“山海连城 公园深圳”;青岛则打造“山海人城融碧湾 红瓦绿树公园城”;杭州则更多有效利用湖景水色。公园城市建设应该避免千城一面,每座城市都要去展示保护和传承利用现有的历史城市空间及传统城市面貌。那么,公园城市的“苏州模式”应该以什么为目标,苏州有着自己的特色思考:

长江、太湖、南部水乡湿地带为界的江南水乡绿色空间本底得到完整保护,“四角山水”为主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基本建立,“自然公园、森林湿地、城市绿化、城市公园、古典园林”五大生态系统有机串联,“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从四角山水到“三环”体系的迭代升级

公园城市是苏州发展新的蓝图和梦想。依托“真山真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空间特色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的资源禀赋,苏州着力保留江南水乡生态基底,优化“四角山水”生态布局,发挥苏州园林艺术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园林外移”,加快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公园城市”。

水,是江南的灵魂。苏州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2.5%,拥山揽湖是苏州发展的青绿底色。苏州正以系统思维保护山林和湿地资源,确保全市 147 座山体和103个重要湿地实现面积数量“双稳定”;以共生理念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太湖、长江、大运河等市域生态廊道建设,保护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构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以红线意识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实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与湿地、林网、山脉融合成片,构筑富有多样性的自然生境。

从古城走向“四角山水”,从“四角山水”走向太湖、长江,苏州正串联起“四角山水”绿道网络。

为优化“四角山水”空间布局,苏州已实施多项改造工程:西北角推进虎丘综改工程,西南角加强“七子山——石湖——太湖”山林湿地资源和吴越文化保护,东南角联通“澄湖——独墅湖——吴淞江”生态廊道,东北角加强阳澄湖区域统筹管理;为实现古城联通“四角山水”,建设由古城通往郊野的元和塘、西塘河、上塘河等9条特色滨水绿道,实施环古城河景观绿道提升和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绿道项目;为推动“四角山水”走向市域,采用绿道链接“四角山水”和市域生态斑块,形成西部环太湖山水片区绿道、北部沿长江生态绿道、南部江南水乡风光绿道。

苏州作为一座园林之城,已有拙政园、留园等9处古典园林先后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园林资源塑造出公园城市“苏州模式”的“园林属性”。

在完成修复修缮和遗址保护后,众多古典园林将持续推进向社会开放。此外,在城市现代建筑中,园林元素也被深度借鉴。通过在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山水修复中灵活引入园林特质,吸纳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空间营造等造园艺术手法,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实现外延。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园林保护修复、文化展示,园林文化遗产的“标本库”与“素材库”的健全为园林保护注入数字化力量。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全面开展城乡公园“三环”分级体系建设将使这一美好愿景触手可及。其中,“内环”为社区和口袋公园,将“见缝插绿”完善社区和口袋公园网络;“中环”为城市公园,对上世纪末建设的公园开展分期分批改造提升,使城市公园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外环”为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市域 30个自然保护地资源,构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长效管理体系。

面向所有人、福及所有人的苏式“福气”

从古至今,苏州具有持续不断促进产城人共生的文化基因,均临山水、携文脉筑城,芳华满地。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城,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千年未变;寒山寺、虎丘塔、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耦园等伴随文明进程而相继诞生;近现代以来,苏州公园、桂花公园等陆续修建。从根源上讲,苏州公园城市的理念并非现代的全新考量,而是依托着“先公园,后筑城”的历史传统,探索出的现代化新实践。

2022年,苏州以2.4万亿的GDP被誉为“最强地级市”,4.36万亿的工业底盘是这座制造业之城的实力所在,然而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的青绿底色,织就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精彩“双面绣”。以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亦是实现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代要求。

相较于“田园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适性、公共性和开放性,更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公园+”的苏式生活,推动着有机生命体的生态、生产、生活协调统一。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多样化的游园品牌是 “公园+”的苏式生活的重要部分。石湖串月、天平山红枫节、“拙政问雅”“枫桥夜泊”“网师戏语”“虎丘灯会”等新型游园项目,定期举办的苏派盆景展示、园艺花卉展览、插花、根雕、摄影等城市艺术展览,立体展现了这座“园林之城”的品质生活高度和人文历史厚度。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以“公园城市”升级城市幸福感

闲暇时光,西山、东山、大阳山、上方山等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沿太湖风光带、沿长江游憩步道、南部水乡湿地带等一批生态游憩步道,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教育基地,为苏式生活带来更多亲山近水的自然意趣。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言,“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而今,伫立太湖之畔远眺,湛蓝清澈的水面上留下鸟飞鱼跃的身影;走进巷弄深处的园林,巧夺天工的假山湖石和精致巧妙的飞檐翘角令人留恋;漫步姑苏古城,脚下沙沙作响的银杏叶和氤氲在空气中的淡雅花香勾勒出“慢生活”的样子…… “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愿景正逐步成为幸福苏州的美好现实。

文/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