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三角洲的北翼,有一座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她的名字叫如皋。
《江苏乡土志》称:“如皋因滨于海洋,受海洋影响显著,无酷暑剧热,温和湿润,最适宜于人之生存、物之繁殖。”
近几年,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北沿江高铁、张皋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的推进实施,一批五十亿级、百亿级重特大项目的落户建设,如皋产业、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成效越发显著。
前段时间,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如皋位列全国第22名,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的发展答卷。
跨江融合发展如何发力提速?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抛出三个关键词:优势、协同、共富。
优势:产业“稳”基础,项目“增”态势
“产业对接是跨江融合的重点,厚植优势则是区域协同的关键。”
基于此,厚植产业发展沃土,聚焦项目建设,如皋一以贯之。
何益军说,如皋要围绕“3232”产业体系和六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在彰显特色中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一方面突出产业培育,确保六大优势产业链应税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超85%。另一方面,紧扣项目关键,着力招引顶天立地的头部链主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中高端产业基地。
所谓的“3232”产业体系,即三大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特色服务业——商贸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建筑。
其中,高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如皋重点打造的三个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高端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超100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规模都超500亿元。
而六大优势产业链则分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和生命健康产业链。上半年,如皋六大优势产业链完成应税销售582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84.8%。
走“产业兴市”之路,夯实稳定基础的同时,如皋也“项目为王”抓落地,持续巩固增长态势。上半年,如皋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含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18亿美元的金鹰产业园二期签约,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个、竣工4个、转化1个,13个省市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康瑞新材、正海磁材等重大项目顺利投产。
以如皋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为例,8月份完成总投资20亿斯堪尼亚二期动力总成项目签约;目前正全力推进20亿元沈阳离心压缩机项目及15亿元双钱轮胎120万套全钢子午线项目;预计三季度前将完成总投资5亿元惠州天阳汽车零部件项目签约。
同时,斯堪尼亚供应商大会成功召开,特高压装备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化工新材料园区通过省认定复核,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量保持南通第一,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省星级上云企业43家,和府餐饮获评南通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
目前,如皋各项经济指标达预期,全年GDP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着眼长远,如皋将继续围绕高质量打造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向着“强富美高”再出发。
协同:跨江交通“加速”,内外融合“提速”
“十四五”时期,随着如皋—张家港、如皋—锡山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启动,全域纳入上海和苏锡常两大都市圈1小时高铁通勤圈,如皋开启了扬子江城市群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叠加的新征程。
在这内外开放进入一体融合期的新形式下,有着区位优势的如皋提出了两个具体方案,一是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二是跨江融合全面对接苏南。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意味着可以承接上海高端要素外溢。
于是,如皋主动对接上海临港开发区、虹桥商务区、张江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紫竹高新区等产业要素和人才要素高度富集的区域,探索设立“反向飞地”,引进高能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就地吸引上海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入驻。
以如皋沪苏科创产业园为例,其东部片区牢牢锁定与大院大所的合作,目标打造上海交大优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示范基地。围绕霖鼎、九鼎、力星、万达、天南等龙头企业,持续深耕光学光电、智能制造、新型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在项目招引上,积极承接苏南、上海等地区产业转移。目前,正以“光学超精密制造技术发展会议”为契机,力争招引落户一批光学产业链优质项目。
同时,如皋深化苏南地区的战略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与昆山、江阴、苏州工业园区等地产业互促、优势互补、资源互换的战略合作联盟。
“要想更加准确把握跨江对接的机与谋、融合发展的行与策,协同互动十分重要。”
如何使得“协同互动”更为紧密?
说白了,交通至关重要。
何益军表示,如皋除了进一步深化主功能区与苏南、上海等地园区跨江共建成效,还要加快构建“一个深水良港、两条过江通道、三座高铁站点、五条高速公路”对外综合交通体系,以跨江交通“加速”推动内外融合“提速”,全方位融入发展大局。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长江镇环岛西路的如皋港苏中国际集装箱码头,总投资12亿元,利用757米港池岸线建成了4座5000吨级泊位和2座1万吨级泊位,水深-9.9米,可最大接靠1万8千吨级海轮。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11月18日开港以来,依托腹地经济不断增长,进出口货源持续增加,箱量逐年迅猛增长,2022年已突破60万标箱。近年来,该码头又相继开通如皋港至上海港的外贸内支线及如皋港至长江中上游港口、京杭运河港口的航班,形成了以如皋港为枢纽的江、海、河联运体系。
随着沪苏通长江大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张皋过江通道推进建设,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盐通高铁开通运营,北沿江高铁如皋西站成功设立。如皋交通一路奋进,综合交通格局已基本成型,呈现出高速铁路“通达”、过江通道“快接”、高速路网“成环”、国省干线“成网”、农村公路“提档”、骨干航道“联运”的六大亮点。
现如今,城市势能已进入集中释放期。伴随着如皋“1235” 区域交通新格局的形成,跨江一体融合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共富: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优良的发展成果是共有共享的财富资源。”
何益军认为,只有抓住融合发展的共同点,加快共富步伐,才能共享融合发展成果。“我们会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强与上海、苏南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等领域对接合作,奋力打造汇聚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显然,这里的“富”,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百姓过上富足生活的殷切期盼。
同样的,怎样才算富足的生活?它绝不只是物质经济上“仓廪实”和“衣食足”那么简单,生态宜居、百姓安居也十分重要。
以如皋的水治理为例:自2021年以来,如皋先后完成大明河南片、搬东片、城北西片、蒲东片490.24平方公里水环境整治任务,累计建设控导工程80座,整治三级河道60条,整治小流域21个,资源化利用覆盖面积80.4平方公里。
同步实施通扬运河、如泰运河西段整治58公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223条,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1条(段),整治县际界河8条。焦港幸福河建设入选全国7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被省水利厅评为第一等次。
上半年,如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案例入选“2023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峰会”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
据统计,如皋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小型治理设施224台,2021年完成分散农户治理2.5万户,2022年完成1.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余万户,完成分散农户治理达标行政村156个,农村生活污水“双60%(行政村内6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生活污水治理要求,自然村内60%以上常住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收集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治理率为47.3%,居南通首位。
此外,如皋还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围绕“一核两区三河”空间格局,重点推进水绘园、东大街、集贤里等古城文化核心区景区建设;推动龙游湖景区、长寿旅游度假区、龙游河等景点提档升级。
目前如皋拥有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8个。
在近日出炉的“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里,江苏共有8地入选,如皋是其中之一,名次从去年的第87名,跃升到了今年的第48名。
养老服务方面,如皋早在去年就已经通过了全省首批“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市”验收,成功实施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等一批为老服务工程,涌现出“公建民营”“农村嵌入式养老”等一批具有如皋辨识度的成果。
如皋是中国最长寿的地区之一,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如今,在这座常住人口约123万的城市,一幅“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中国诗意休闲小城”的唯美画卷正生动绘就。
图片来源:如皋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