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是引领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创新”始终是长三角的城市发展中的高光亮词。
8月29日,无锡滨湖区召开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在会上发布《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下简称“《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
区委书记孙海东指出,对滨湖来说,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既是“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现实所需、未来所依。
从发布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到一大批产业、院地项目落地,从“挂钩联系”区内院所到建强各类科创平台,太湖北岸,这片有着独特科创气质的美丽湖湾正聚焦来自全球的目光。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做优创新链
2023年5月,《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报告里提到,2021年在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各项数据上均有所增长。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曾表示,应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加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产生的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任务设计一揽子重大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新技术率先应用示范。
诚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科研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然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的良性循环,每一个主体都不可或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服务机构都需发挥好在科技成果生态链条上的驱动作用。
而作为无锡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滨湖区更是深谙这一点,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更是深耕多年。
在8月29日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同时发布了《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一方面支持院所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研,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鼓励院所与地方产业深化合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并重发展、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其中,在支持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上,将强化资源保障和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702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方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鼓励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702所深海载人装备及水动力等4个重组成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
在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区域产业升级上,将坚持引育并举,推动院所产业化项目落地,优先保障院所产业化用地需求,积极承接院所自身项目及关联项目落地。
而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上,将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和规范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园区担任“技术副总”和“产业教授”,推动院所创新资源和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更精准对接,到2025年新增院所关联上市企业3家,培育院所关联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6家。
随着“院所经济”创新之光在太湖之畔点亮,一批高端人才将在这里集聚,一批优秀企业在这里成长,一批新兴产业在这里壮大……
做强产业链,构建“筑巢引凤”科创载体
俯瞰太湖北岸,映入眼帘的是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山色葱郁、水光潋滟的“江南第一山”的风光,辅以科技韵味的现代建筑和高校学区,共同扮靓了这座“最美湖湾新城”……
在滨湖区,集聚了无锡近90%的院所资源,总数处于全国区县前列。拥有“双一流”高校2所、省部属科研院所1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以及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先后诞生了“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全球重大科技成果。
当前,滨湖区承载抓创新强产业的使命担当,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正以建设“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为目标,集聚一流装置、机构、人才,以科学为底,科学与城市共生,发展定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
科技创新创造步履不停,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今年上半年,滨湖区“543”产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616.4亿元,同比增长21.9%;院所经济税收达3.84亿元,同比增长143%,接近2022年全年总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71家;新增6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此外,滨湖一直致力于营造聚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早在十年之前,滨湖就已开始探索“山水之间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院所经济”发展确立了导向、创造了条件。
随着“543”产业蝶变发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和旅游等五大优势产业加速壮大,数字影视、“两机”、低碳环保、创意设计等四大特色产业竞争力凸显,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三大未来产业布局起势,强大的“院所经济”成为滨湖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要同步推进未来产业布局和示范园区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落地、企业招新引优和育大培强,齐心协力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孙海东表示。
眼下在滨湖区,江苏省高算力芯片设计创新联合体、太湖实验室海洋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揭牌;江苏电子质检院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及大型产品实验测试基地项目一期、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深远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二期冰水池建设项目奠基开工,航空工业雷达所的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完成了院地战略合作签约。
而《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的虹吸效应,将会逐步吸引更多院所来滨湖,基于科研院所的创新新动能,正不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新优势。
当科学基因融入城市血液
科研成果是“科创+产业”的直接体现,背后离不开“科创+人才”的支撑。其中,各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更是尤为宝贵的核心人才资源。
针对驻区高校院所与区内企业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滨湖区创新性推出“湖湾院所联盟3.0”凝聚人才力量,并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到2025年,建设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3家以上。
另外,本次大会还提出要建立分级对接联络机制、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机制,制定“一所(院)一策”重点任务及分工表、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2025年)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与区域内20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一一进行挂钩的滨湖区领导要定期走访挂钩高校院所,紧密找准校地、院地合作切入点,切实提升共建工作质效。
未来,滨湖区将以强化“创新为先”的导向,做优产业配套,强化政策供给,常态交流互动,定制化满足高校院所的需求,以高水平政府有为助力政产学研合作“横向直通”。
行走在滨湖区,科学元素在这里有着显性的流露;品味滨湖区,科学基因渐已融入城市血液。创新发展先行区建在湖光山色之中,映衬着“科产城人”融合的理念。科技与人文交融、创新与实践互促,创新资源集聚区的创新土壤正一天天厚实起来,一幅科学与城市融合共生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