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9月的太湖更显得远山如黛,碧水青树,鸟鸣蛙叫,诗意盎然,令人怦然心动。这是一个充满惊喜之地,每一次来都能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而今日的太湖之于往昔则更加美绝。为什么?生态的底子更好了。最新数据显示,1至8月,太湖(苏州辖区)水质达Ⅲ类,总磷浓度下降21.4%;主要入湖河道望虞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总磷浓度下降8.2%。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3.3%,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5.0%;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目标。安全度夏以来,太湖(苏州辖区)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同比减少47次。
在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芦苇密布、水质优良,为珍稀水禽、鱼类和底栖动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是苏州动植物资源最为富集区域。截至目前,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75科149属184种、野生鸟类种群17目50科200种,区域连续多年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骨顶鸡、斑嘴鸭等鸟类数量超过5万只。
苏州是怎么把太湖变得更好的?
9月12日,苏州市政府召开苏州市太湖综合治理专题新闻发布会,披露了苏州是如何全力以赴抓好太湖综合治理的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把太湖治理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头、干在实处,推动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
治理,苏州不遗余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掀开了太湖治理的大幕。
2022年6月,国家印发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将太湖治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要求调整为“两保两提”(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
2023年6月26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把太湖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苏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了太湖治理1+N苏州行动方案,印发《苏州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和太湖综合治理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太湖保护与发展市级协调机制,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路宝担任第一组长、市长吴庆文担任组长的苏州市环太湖地区系统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太湖保护与发展。
《苏州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在紧密衔接《国家总体方案》和省《行动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苏州特点与实际,进行了细化和拓展。坚持以控源截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主线,统筹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水文章”,聚焦湖体保护和沿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太湖生态不断向好,为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环境支撑、增添更加厚重的生态底色。
在印发《行动方案》的基础上,苏州还出台了《苏州市太湖沿线及其岛屿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实施方案》《苏州市太湖沿线环境提升工作方案》《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苏州市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开展了太湖地区“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岛一策”治理;“江苏苏州太湖湖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太湖博物馆、太湖水文化馆和太湖研究院组建;设立苏州太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工作,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的太湖保护发展新格局。
护生态,更护生灵
《苏州市太湖沿线及其岛屿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实施方案》的出台专为保护太湖沿线及岛屿的各种动植物,增加湖体生态容量,建设修复生态岛屿,扩大湖岸生态岸带,提升湖区生态质量。重点任务包括以下15项,分别是:严守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体系、加强太湖沿线本土物种保护、强化重要物种生境恢复营建、大力推进太湖湖体生态修复、持续扩大太湖水生植物面积、加快太湖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保持太湖岛屿原真性和完整性、开展太湖生态岸线改善修复、实施太湖沿岸生态湿地保育、筑牢太湖沿岸绿色生态屏障、提升太湖生物多样性执法效能、积极发展生态保护新经济模式、丰富创新生物多样性宣传方式。
为全面摸清沿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情况,沿湖4区均已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相关野生动植物、湿地鸟类、水生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等专项调查也正在有序开展中。总体来看,“太湖沿线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护”尚属起步阶段。《实施方案》围绕“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和“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结合苏州实际,提出了近期(2025年)和中长期(2035年)目标相关内容,与相关上位方案、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
“一山一策” 辩证施治
“一山一策”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因地制宜保护好每一座山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一山一策”工作中,苏州坚持将山体的生态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好山体的自然风貌、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提高山体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同时,注重山体本体保护与区域治理相结合,将山体与周边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保护好山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周边生态、文化、旅游、交通、产业等资源要素,统筹山体及其周边区域整体谋划、联动发展。
苏州共有161座山体,其中约93%(150座)环卧于西部太湖沿岸,整体守护太湖山水资源,是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一山一策”,加强“山、水”系统保护,有利于构筑太湖“水安全”屏障,加强太湖防洪蓄洪能力,改善太湖水质和水环境;有利于提升太湖“水生态”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太湖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有利于彰显太湖“水文化”品牌,加强特色文化打造,建设太湖流域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有利于带动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还是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襟江带湖、四角山水、湖泊河流众多,这里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
国际湿地,十分“重要”
当前,苏州正在积极争创具有江南特色的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是苏州建设国际湿地城市的一项具体任务,苏州目前已经正式申报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为国际重要湿地。
国际重要湿地是指根据国际《湿地公约》认定的具有国际重要保护意义的湿地,是湿地生态领域重要的国际生态名片,也是全球公认的生态保护形式。太湖湖滨湿地国际重要湿地的申报将推动苏州申报国际湿地城市的进程,提升苏州在区域生态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苏州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示范。
为什么以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国际重要湿地?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介绍,太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为主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中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区域连续多年发现红头潜鸭、凤头潜鸭、骨顶鸡等鸟类数量超过2万只,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指标要求。申报成功后,太湖湖滨将成为太湖区域首个国际重要湿地,这有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湿地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苏州在生态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擦亮太湖生态保护的国际化新名片、打造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湖泊湿地保护典范助推苏州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愿景即远景,十年后的太湖更令人向往
在太湖治理上,苏州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作为首要标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更多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把严格污染管控作为重中之重,有效维护太湖区域生态系统,让太湖水生态环境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而未来的太湖,毫无疑问会更加令人向往。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太湖治理“十四五”目标和2030年、2035年远景工作目标。
到“十四五”末,高质量实现“两保两提”(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到2025年,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II类比例力争达到70%,太湖水生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提升至“良好”,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
而远景目标,到2030年,太湖(苏州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流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进一步提高,厚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苏州绿色水乡本底。
到2035年,将太湖建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江南水乡山水城湖和谐发展的典型示范。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
当愿景化为远景,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目标必定将逐一实现,那些描绘在图纸上的画面,亦必将变为现实中的画卷,你可以永远相信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