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24日,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行,论坛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围绕“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主题设置多场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嘉宾论道彭城,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思想碰撞,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内外机制和演进路径提供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庆柱,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汉文明”与中华文明特性阐释》的主题演讲。
汉文明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关系,刘庆柱指出,中华文明的历代王国、帝国,不论国家统治者是中华民族的什么“民族”,均认同中华文明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建立的国家。这一制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开创中国历史上祭奠黄帝陵制度,于是中国人确定了“黄帝”成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同时,从汉代的《史记》到《明史》,有着总计3213卷、约 4000万字的国家正史文献记载,5000多年不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献记录,这在世界古代国家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刘庆柱介绍,汉文明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有着“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形成在世界史中尤为“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华文明中的“文官政治”与国家“贤明政治”,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创新”特色。而以汉文明为核心的国家“大一统”思想,形成国民的“国家认同”、“思想认同”。国家的统一性,支撑着中华文明史上的国家政治发展平稳之“连续性”。
中华文明发展中对外的“有容乃大”与“和为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华文明开创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与域外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称的“丝绸之路”,它早于大航海时代1600多年。与西方大航海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开创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汉唐盛世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强大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世界走向中国之路,更是中华文明为古代世界奉献了“和合”新思想、“和为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