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六千锤的击打:锻造出独一无二的南京技艺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站内

三万六千锤的击打:锻造出独一无二的南京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金箔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装饰性材料,比如建筑屋顶、佛像金身等。当手工艺人一次次捶打在金叶上时,仿佛南京金箔1700多年的历史,也像金箔一样,平铺在我们的眼前。

史料记载南京金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东晋。相传,东晋葛仙翁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

一日,葛仙翁和吕洞宾打赌要为菩萨塑金身,葛仙翁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以黑色道袍裹挟金子敲打,创造了锻造金箔的技艺。从此,这种技艺流传下来,黑色道袍即是乌金纸的原型。还有一种说法,葛洪是道教著名的炼丹术士,在用黄金、朱砂等炼丹修道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锻打黄金的方法。

今日的南京,是世界五大金箔产出地之一,汇集着全国70%、世界60%的金箔生产量。南京的龙潭地区被称为金箔的故乡,在龙潭镇进士坊88号,就座落着最著名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最》记载,1955年5月1号,65名金箔艺人组建了中国最早金箔生产企业——“南京民艺金箔社”,若干年后改为“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人员与资源各方面的集中,使得南京金箔繁荣发展。

金箔的锻造极为复杂。薄薄的一张金箔是由真金经过10多道工序捶炼而成,这些过程分别为黄金配比、化金、拍叶、做捻子、烙开子、打开子、装开子、炕炕、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其中“打了戏”最为重要,要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需要两位金箔工人各自举着7.5斤和3.5斤重的锤子,用力捶打36000多次,方能锤打成“薄如蝉翼、软似绸缎、轻如鸿毛”的金箔。说它轻若鸿毛,一万张金箔的重量还不到200克;说它薄如蝉翼,一张金箔厚度仅0.001毫米,1000张金箔才能达到1毫米厚度,真可说比蝉翼还薄。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义根认为,用人工捶打才是南京金箔真正该有的样子。葛义根说,学这门手艺就像学少林功夫一样,开始就要“扎马步”。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拿一根筷子来练划膀子,要始终做到三点一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抡锤则一天最少5-6个小时,一般人可能几分钟都坚持不下来。

2006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名录中,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被确认为该遗产唯一的项目管理单位,承担着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任。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王必生大师被认定为该项目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金比纸薄,情比锤重,实实在在的打好每一锤,才是千年金箔技艺得以传承的关键。

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