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参加“南京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1月12日上午7点30分,2023南京马拉松即将鸣枪起跑。 本届全马比赛线路较往年有所调整,参赛选手从 奥体中心起跑,终点位于燕子矶滨江公园。作为我国第二个举办综合性奥运赛事的城市,档案记录了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大事件上南京的印记。跑一场马,识一座城,当马拉松长跑在中国还被称作为“竞走”的时候,南京城就已经举办过了中国最早的马拉松比赛,南京因此堪称中国马拉松的发祥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马拉松
1910年11月,南洋劝业会正在南京举行,为了宣传比赛,也为了推广体育,当时的劝业会调查科长陶逊筹备了一场名为“长距离竞走”的比赛(“竞走”一词清朝末年时专指赛跑)。
南洋劝业会礼堂
作为国内首届马拉松,比赛备受瞩目,11月22日,《申报》以《学界发起长距离竞争队志详》为题刊发新闻,评论称“长距离竞走”比赛“实为吾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创事”;《北洋官报》称,“此举为吾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创举”。陶逊比照1896年首届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在希腊马拉松和雅典两个城市之间举办的传统,将镇江的名胜金山寺作为起跑地南京南洋劝业会纪念塔作为完赛地。
竞走距离完全参照国际标准的42.195公里,不过与国际马拉松不同的是,此次赛程并非一口气跑下来,而是分三个阶段跑了三天。
比赛的最后赛段就在会场内,远处为纪念塔
参与选手共计12名,此后也有不少人还在体育界大有作为,其中包括,选手柳成烈是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选手徐傅霖则是我国第一个体育专业的留学生,也是中国历史上引进“学校体育”的第一人。
探寻完赛地“纪念塔”
作为国内首届马拉松的终点站,南京南洋劝业会纪念塔的位置一直难以得到确认。
据南京文史学者胡卓然研究表示,他此前找到多份稀见史料,其中有一份一百多年前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南洋劝业会场图》。地图上可以很清晰看到南洋劝业会纪念塔位于会场中心地带,就在劝业会公议厅的前方,位于如今的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
南洋劝业会会场地图
这份地图上标识有两处至今尚存的历史“参照物”,一处是江苏省咨议局,即为如今的“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另一处为模范马路。这条竣工于1909年的马路至今仍在新模范马路北侧完整保留了很长一段。而《南洋劝业会场图》里的一些河流河道,和今天的地图进行对比,也可以发现变化幅度很小。
2019年11月9日,东南大学在丁家桥校区内举行中国马拉松运动发祥地纪念标识揭幕仪式,就此明确,中国首届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站为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的运动场一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为“1910 中国南京马拉松”设计了纪念标识,该标识以跨越式的动感造型象征马拉松运动中充满活力的肌体力量和奔跑脚步,寓意定格冲刺终点的精彩瞬间,彰显马拉松运动坚韧顽强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南洋劝业会场图和纪念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批马拉松运动员徐傅霖也来自东南大学 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是学校的体育教员。
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在南京举办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7年11月24日,江宁县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江苏省马拉松长跑竞赛二十四日在本县至溧水公路上举行》的预告性新闻。
这则新闻,不仅记录了比赛的起点、终点,还使用了“本省这次比赛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举行的最长距离赛跑”的表述。
同年11月25日,《南京日报》刊登了题为《1957年江苏省马拉松长跑竞赛本市夏启宇荣获冠军》的新闻,其中写道夏启宇的成绩比17日测试成绩又提高了4分26秒3。
2023年11月,南京市档案馆对夏启宇进行了口述史采集,他又回忆起了这场意义非凡的赛事。据夏启宇介绍,他曾于1956年、1957年分别参加过两次南京市“穿城长跑”比赛。1957年10月,在江宁县的公路上夏启宇尝试了一次马拉松测验,夏启宇记得自己在这次测验之中成功跑过了3小时大关,从而获得了11月24日马拉松比赛的资格。
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文件中还有记载,1957年南京曾发布《关于“积极开展南京市群众性冬季长跑和第三套广播操体育锻炼”的联合通知》,通知表示,在1956年南京参加冬季长跑的仅以职工而言就有一万四千余人,其中获得合格纪念章者达九千多人。
档案中记载,为南京市群众性体育运动和今后体育锻炼的经常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人民体育事业有着更加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机关干部和广大知识青年们练好身体更好支持农业劳动战线,也表示会在1957年更加积极推行长跑运动。这也为1957年新中国首次马拉松长跑赛在南京举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