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桥建设者冯志涟:我为大桥添砖加瓦的40年
江苏
江苏 > 正文
站内

长江大桥建设者冯志涟:我为大桥添砖加瓦的40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的家国巨变,留在了每一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照片、票据、家书、日记、证件……这些记录家庭点点滴滴的家庭档案,作为个体记忆的吉光片羽,记录下国家前行的有力足音,凝聚成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南京市妇联共同启动“与共和国同成长·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活动,通过走家入户,挖掘南京市民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分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巨变和伟大成就,向共和国七十华诞献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年仅16岁的冯志涟准备入伍,由于年龄太小遭到了拒绝。一周后,部队文工团宣传队来招收新兵,冯志涟顺利入伍,加入47军。短暂的军旅生涯让他参加过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多场著名战役,军旅生涯在这位老人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冯志涟

退伍后的冯志涟来到父亲工作的城市武汉,1955年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处,从此和大桥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

武桥二桥处出入证

1955年,冯志涟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处报到的时候,没有任何基础。他从学习技术员到技术员,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一步步成长起来,到最后能够独当一面。

“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期间,我几乎没睡过一次8小时。节假日也大多在做作业或工作。我什么都学。”冯志涟说,他白天上班学技术,晚上还去业余中学学习,一直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总平面图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8年,冯志涟被调往南京,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南京长江大桥北桥工地混凝土工厂

冯志涟负责安全和质量检查。例如,桥墩是否在中心线的位置,钢筋有没有按图纸扎入……这些都要冯志涟签字确认。“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我签字确认过的工程重从来不会返工。”冯志涟骄傲地告诉我们。

南京长江大桥工作证

就这样,冯志涟从武汉长江大桥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时任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

大桥局四处工程师。

1968年12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

相册记录大桥岁月,一份特殊的纪念

冯志涟退休后精心制作了一本小册子,里面收集了他参建的大大小小的桥梁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很特别的照片,上面没有大桥,而是一张X光片。

因公负伤后拍的X光片

冯志涟介绍道:“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我曾因工负伤,当时受伤拍的X光片,让我终身难忘。”

1964年秋季,4、5号桥墩开工,自浮式沉井在水中心空格内逐节接高后下沉。在一般情况下,水位下移,沉井便沉入江底定位,但4、5墩沉井,水位不下降反而上涨。

1964年9月18日,第二桥梁工程处水上施工的5号桥墩沉井在入水14米时,沉井的导向铁驳船边锚绳多根被突来的秋汛洪峰急流冲断,沉井在水中连同导向铁驳上下起伏并左右摆动幅度达30多米。

秋汛六十年才遇一,这么低的概率,就这样让冯志涟他们碰上了。

9月28日北岸第四桥梁工程处施工的水上4号桥墩沉井入水19.3米,也发生同样险情。最大摆幅高达58.8米,上下起伏达两米多。

引桥打桩及桩架子

据冯志涟回忆道:

“这天早上,一贯沉着冷静的四桥处总工程师邹文章跑步赶往江边交通码头,那天又正是国庆节前全处安全大检查的惯例日,我作为四处施工技术科负责水上施工、安质检查的技术员,与邹总一同赶往,紧接着桥处副总工程师肖传仁、安质科技师尚国志也赶来了。

“当时,水上4号墩施工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到处挂着‘危险’‘禁区’的牌子。我们四人顾不得危险就蹲在‘禁区’的导向铁驳边观察已经断的边锚缆绳。情况很严重,如果拉揽再同时断掉,后果将不堪设想。

“时间不等人,邹总当即交待,尽快加添拉缆锚链,调度马上把靠在导向铁驳的水上工作船与混凝土工厂撤走!交待完后大家随即转身离去。

“因为我年纪最小,走在最后,等我刚起身迈出一两步时,就听到‘轰’的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因工负伤的腿

绷断的锚缆击碎了冯志涟左腿的股骨,按常规只能作截肢处理,最后竟然奇迹般地接上去了。

躺在病床上的冯志涟还时刻牵挂着出事的桥墩。最后得知经过全体职工艰苦奋斗,采用二桥处5号桥墩沉井下摆的“平衡重”终于止摆,冯志涟才开始安心地养了一年多。出院时,冯志涟保留了两张X光片。

因工负伤后的冯志涟,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直至1993年,60岁的冯志涟退休。

面对这张X光片,他说:“这也算是我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一个特殊的纪念吧。”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