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同龄人王世清:用藏品感知历史记录大桥变迁
江苏
江苏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大桥同龄人王世清:用藏品感知历史记录大桥变迁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人,他和南京长江大桥同龄。虽然不曾参与大桥建设,但拥有很多和大桥有关的藏品。1979年,第一次见到大桥的他,便被“万里长江第一桥,两岸融云天际消”的气势所吸引。后来,他致力于南京大桥文物文献的收藏,在他眼中,这些收藏都是南京长江大桥的见证。

他,就是王世清。

王世清

和大桥同成长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宣布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建设。

同年,距离南京长江大桥107.6公里外的安徽芜湖,王世清出生了。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满脸笑意地说道:“我是大桥的同龄人,我的成长就是伴随着长江大桥的变迁。”从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王世清与南京长江大桥冥冥之中有着不解之缘。

长江2037

恢复高考的第三年,王世清考上了南京河运学校,学习驾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从一名水手再到一名舵工,王世清每月都要驾驶着“长江2037”在大桥下穿行六七次。

1985年4月,国企需要大批有专业懂管理的人才,王世清作为优秀青年,在公司的推荐下,参加了成人高考。

成人高考前,父亲寄来的信一直影响着王世清,字里行间的叮嘱都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这份经久不衰的爱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王世清骄傲地说:“我儿子每次重要考试时,我都把这封信拿出来读给他听,所以他每次成绩都考得特别好。”

成考前父亲寄来的信

王世清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封保存了近34年的信,父亲在信中说:“考试就要到了,望你要集中思想精力,做好考试的一切准备工作。这是我提醒你在考场内要重视的几个方面:1 、要看清楚题目;2 、要看清内容;3、要过(仔)细; 4、要掌握时间。考完后有时间要做到存(从)前到后复查看一遍有没有差错的地方以免纠正。”

武汉长江航运职工大学学生证

随后,王世清顺利考取,就读于武汉长江航运职工大学(今交通部武汉管理学院)。

1988年,在武汉脱产学习三年的王世清回到了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凭借学历优势成为一名中层干部,利用闲暇时间收藏的王世清已经有了上千件藏品。

现年59岁的王世清是南京长江大桥专题文物文献收藏家。直到明年正式退休,王世清将全身心投入收藏事业中。

一砖一物,见证时代

王世清有一个专门的藏品室。

小小的房间里,摆放着王世清多年来的心血。大大小小的藏品摆满了屋子,除了和大桥有关的藏品,还有湖熟文化有关的藏品,作为芜湖人的王世清还肩负起收藏芜湖铁画的重任,然而最多的藏品还是和大桥有关的。

大桥邮票?

回忆自己的收藏之路,王世清介绍,第一个和大桥有关的藏品是一枚邮票,甚至都没有成套。当时王世清的同学收到一封信,信上使用的邮票就是大桥邮票,因为知道王世清在集邮,同学便将这枚邮票赠予王世清,第一张和大桥有关的邮票让他倍感珍惜。

陶粒混凝土

王世清拿起一块砖,介绍道:“别看它不起眼,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当年建桥时为了降低大桥的自重,想到了在混凝土里加入陶粒。最后建桥时将石子混凝土改为陶粒混凝土,这个设计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王世清拿出的这块砖是前几年大桥大修时拆除的陶粒土砖,现在大桥上使用的是自重较轻、连接性能更好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将大大提高桥面行车舒适性和耐久性。

一砖一物,都是时代的见证。

触摸藏品,感知历史

关于收藏,对于王世清而言,他更在意的是藏品背后的故事,一个藏品的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如今的我们通过收藏去感知历史。

王世清的收藏

2000年左右,王世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物品资料,他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涵盖课本、剧本、搪瓷盆、信封、粮票、铆钉、安全帽等,以及铁路桥设计手稿、桥头堡设计资料、公路引桥决算书等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只要我还能收藏一天,我就要干一天。”王世清觉得自己的收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谈到遗憾的时候,王世清对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念念不忘。

中学时的王世清上学离家有点远,父亲准备给王世清买一辆自行车。凤凰牌的自行车要票有点难买,最后给王世清买了一辆大桥牌的自行车。

可惜的是,当王世清开始做大桥的收藏时,回去再找就没有找到了。“因为不用了,当时家里就给处理掉了。”让王世清稍微弥补了一点遗憾的是,他还保留着一个大桥牌的车标。

王世清的收藏

王世清的藏品见证了南京长江大桥从规划建设到通车运营的大小事件,渗透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在历史中构成的独特的“记忆符号”。

王世清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对南京长江大桥有着很深的感情。”

推荐0